第203章 顾清涟的影响力(第2页)
片尾打出一行字:“致敬每一个在命运长河中,努力发光发热的普通人。心向红日,步履不停。”
专题片在新闻频道播出后,反响巨大!
它精准地戳中了时代情绪,把顾清涟的《红日》和舞蹈,从娱乐事件升华成了某种代表普通人奋斗精神的象征符号。
官媒的定调,如同给这场全民狂欢盖上了“正能量”的官方认证章。
紧接着,邀请函就递到了星耀娱乐。
某国家级公益项目邀请顾清涟参与拍摄一部以“奋斗·希望”为主题的宣传片。
主题曲就用《红日》,并希望她出镜,与各行各业的代表(包括那些在网上跳火的消防员、护士等)一起,跳一支特别编排的、更简单易学的“全民健身操版”《红日》舞。
顾清涟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拍摄过程很顺利,她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和那些素未谋面却因她的舞蹈在网上走红的普通人站在一起,笑容真诚而温暖。
这支“全民版”舞蹈动作大幅简化,保留了核心的跳跃、甩臂和充满希望的笑容定格,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
宣传片一经推出,配合着官方的推广,迅速在全国的社区活动中心、学校课间操、甚至广场舞队伍里普及开来。
“来,跳个‘红日操’!”成了新的流行语。
至此,《红日》这首歌和那25秒的舞蹈
,彻底跳出了娱乐圈的范畴。
它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精神图腾,代表着乐观、坚韧和永不言弃。
顾清涟的形象,再次加镀上了一层更厚重的“正能量青年领袖”的金光。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国家级文化工程、大型晚会压轴、甚至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邀约。星耀的商务总监笑得合不拢嘴。
与此同时,由顾清涟那张《粤》专辑掀起的“粤语歌潮”,在资本的显微镜下,迅速显露出了诱人的“钱景”。
音乐平台的“粤语怀旧金曲”专题播放量暴涨;
短视频上,只要博主翻唱粤语歌(尤其是顾清涟唱过的那几首),特别是带点港风滤镜的,流量都比平时好不少;
各大卫视和网络平台的综艺策划案里,“粤语”成了高频热词——什么《寻找粤语好声音》、《金曲粤唱越经典》……项目书像雪花一样飞向投资人的案头。
嗅觉灵敏的资本像鲨鱼闻到了血腥味,蜂拥而至。
一时间,沉寂多年的老牌粤语歌手们成了香饽饽。
他们的电话被打爆了,商演报价翻着跟头往上涨。
有些老歌手欣然复出,在怀旧综艺上唱着当年的代表作,引发一波“回忆杀”,赚得盆满钵满;
但也有些老歌手看着被过度消费的情怀和面目全非的舞台,摇头叹息,拒绝了天价邀约,觉得“味道不对了”。
更热闹的是“新粤语创作”这块。
音乐公司挥舞着支票本,到处寻找能写粤语歌的新人,或者能模仿顾清涟风格的创作者。
一夜之间,仿佛会写几句粤语歌词就能被包装成“下一个小顾清涟”。
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新粤语歌”充斥市场,有的旋律老套,有的歌词强行押韵、词不达意,只为了蹭上“粤语”和“顾清涟同款”的热度。
网络上开始出现批评的声音:“这是在消耗粤语歌的底蕴!”、“全是流水线产品,没一首能听的!”、“情怀不是这么卖的!”、“不懂能不能不要装懂?我真的服了,难听死了”。
顾清涟现象级影响力并不是谁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