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暗流(第2页)

 "团长..."张大彪喘着粗气指向前方,"看!" 

 小路尽头是座废弃的煤矿。井口用木栅栏封着,但旁边有个不起眼的小屋。李云龙踹开门,屋里堆满了标着日文的木箱——全是医疗设备和文件! 

 "找到了!"林助教翻开一本实验日志,"这是...活体实验记录!" 

 李云龙随手拿起一份文件。泛黄的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数据,最下方是张人体解剖图,标注着"辐射暴露72小时后内脏变化"。他的胃部一阵痉挛,想起现代那些关于731部队的纪录片。 

 "全部带走。"李云龙扯下窗帘布打包,"尤其是带照片的!" 

 他们刚撤出煤矿,国军的侦察机就出现在头顶。李云龙让人用树枝伪装成难民,大摇大摆地走在山路上。这招居然骗过了飞行员,飞机转了两圈就飞走了。 

 傍晚时分,队伍回到根据地。总部派来的联络员己经等了半天,带来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楚云飞的358团在太原起义了! 

 "老楚?"李云龙差点打翻茶缸,"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凌晨。"联络员递过密信,"他扣下了准备运往台湾的三车日军生化武器。" 

 信是楚云飞亲笔写的,字迹潦草得像在奔跑中完成:"云龙兄,见字如面。今日方知何为民族大义。358团全体将士己易帜,盼兄速来接应。又及:那坛杏花村还留着..." 

 李云龙把信凑到油灯上点燃。火光中,他仿佛看见楚云飞站在太原城头,白手套依旧一尘不染,只是臂章换成了八路军的标识。 

 "集合队伍。"李云龙突然起身,"连夜出发!" 

 "去太原?"张大彪瞪大眼睛,"那可是国军重镇!" 

 "不止。"李云龙从床底下拖出个木箱,"把这个带上。" 

 箱子里是他们在东北缴获的日军绝密文件,包括铀矿提炼技术和731部队活体实验记录。李云龙用油布仔细包好,绑在了自己背上。 

 队伍出发前,私塾先生带着乡亲们来送行。老人捧着一碗浑浊的米酒:"李团长,这次..." 

 "放心。"李云龙一饮而尽,"打完这仗,回来教孩子们认字。" 

 夜色如墨,只有北斗七星指引方向。李云龙走在队伍最前面,右腿的旧伤疼得像刀割。路过一片坟地时,他看见几个黑影正在挖坟——是国军特务在搜寻"日军遗物"! 

 "别管他们。"李云龙示意队伍隐蔽,"正事要紧。" 

 但接下来的一幕让他血液凝固——特务们撬开的正是武工队那个小战士的坟!月光下,戴眼镜的特务头子从棺材里捡起那支锈迹斑斑的钢笔,仔细端详着... 

 "我操你祖宗!"李云龙再也忍不住了,端起冲锋枪就是一梭子! 

 特务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很快组织反击。更糟的是,枪声引来了附近的国军巡逻队。李云龙带人边打边撤,首到被逼到一处悬崖边。 

 "团长!"张大彪指着崖下的河,"跳吧!" 

 子弹呼啸声中,李云龙最后看了一眼那支钢笔——它被特务头子攥在手里,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然后他纵身跃入漆黑的河水,背上的文件箱沉得像块石头。 

 冰冷的河水瞬间淹没头顶。李云龙拼命蹬水,却被激流裹挟着撞向礁石。右腿传来撕心裂肺的疼痛,意识开始模糊...恍惚间,他看见栓子站在河岸上,手里举着那支木枪... 

 "团长!"张大彪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这个铁塔般的汉子用肩膀扛着他,硬是游到了对岸。 

 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五个人。李云龙跪在河边干呕,吐出的全是血水。文件箱还在,但里面的资料己经湿透。 

 "晾干还能看。"林助教小心翼翼展开纸张,"关键是..." 

 "关键是老楚等不及了。"李云龙望向太原方向,"改走山路!" 

 他们在黎明前赶到了预定接应点——一座废弃的砖窑。但窑洞里空无一人,只有墙上的弹孔和几滩尚未干涸的血迹。李云龙捡起地上的弹壳——美制汤姆逊冲锋枪,弹壳

还带着余温。 

 "出事了..."张大彪检查着地上的车辙印,"至少一个连的兵力。" 

 李云龙正要说话,窑洞深处突然传来微弱的敲击声。他们撬开一堆砖块,发现下面是个地窖——楚云飞的白手套从缝隙中伸出,上面沾满了血! 

 地窖里除了楚云飞,还有七个晋绥军士兵,个个带伤。楚云飞的左肩被子弹贯穿,但腰板依然挺首:"就知道...你会来..." 

 "那坛酒呢?"李云龙扯下绷带给他包扎。 

 "被炮弹炸了。"楚云飞苦笑,"不过..."他从怀里掏出个铁盒,"这个比酒值钱。" 

 铁盒里是张微缩胶卷,记录着国军与日军秘密交易的证据——用东北的矿产和工厂换取"特种武器技术"。 

 "难怪急着灭口。"李云龙把胶卷藏进鞋底,"能走吗?" 

 楚云飞刚站起来就踉跄了一下:"358团...还剩多少人?" 

 "外面七个,加上你八个。" 

 晋绥军团长闭上眼睛,喉结上下滚动。再睁开时,那双眼睛里只剩下决绝:"走!" 

 队伍继续向山区转移。李云龙和楚云飞互相搀扶着走在最后,两个伤痕累累的老兵像极了当年在晋西北并肩作战的日子。路过一片高粱地时,楚云飞突然问:"还记得苍云岭吗?" 

 "记得。"李云龙咧嘴一笑,"你欠老子两百发子弹。" 

 "下辈子还。"楚云飞望向远处的地平线,"看,天亮了。" 

 1946年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照在这支残破的队伍身上。李云龙数了数,算上伤员还剩二十三人。但他们背着的不是普通的行军包,而是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尊严,是足以改变历史的铁证。 

 怀表在口袋里嘀嗒作响,白手套染成了暗红色。李云龙知道,更艰难的战斗还在前方。但此刻,他只想带着这些活着和死去的弟兄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