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小儿 作品

第379章 与俘虏交谈(上)

一个月后,上海,学院分部——生命科学研究院,那座深埋于地下、好似钢铁心脏般跳动着秘密的建筑群深处的九头蛇收容区。

近段时间以来,新成立的“九头蛇语言学”团队,这个汇聚了学院顶尖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以及异生物学专家的精英小组,一直致力于打通人类与那只被俘获的“九头蛇”实体之间那道深不可测的沟通壁垒。

他们犹如在黑暗中摸索的探险家,尝试了几十种基于不同理论模型构建的语言交流体系——从基于数学逻辑的符号语言,到模拟生物电信号的高频脉冲,再到尝试复刻“九头蛇”自身发声模式的复杂音频。

他们通过特制的、能够发出超越人类听觉范围声音的发音设备,以及围绕在收容室周围、能够捕捉到最微小生理变化的监测仪器,来验证每一个语言方案是否能够配对上“九头蛇”那奇异的语言体系,是否能引起对方哪怕一丝丝的反应。

虽说在强大的、专门为处理非人类数据而优化过的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构建语言体系和创造模拟“语句”的过程可以做到事半功倍,Ai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生成无数种可能的组合。

但真正落实到验证对错、判断“九头蛇”反应的环节时,研究人员们还是需要类似古代的炼金术士般,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耐心,来进行反复的试错与更正,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重新回到起点。

然而,就在一周前,当研究人员们带着一丝例行公事般的疲惫,在尝试对那只沉默的“九头蛇”实体使用第42号语言方案的时候,那个一直如同雕塑般静默的“九头蛇”实体,居然非常罕见地有了回应!

负责监控它身体状况的精密仪器,那无数个连接在它身体周围的传感器,反馈出了从未有过的、仿佛风暴般剧烈的异常读数。原本一直对收容室内的研究人员和安保人员都表现得十分“冷漠”、仿佛将他们视为空气的九头蛇实体,第一次有了非常明显的、可以被人类仪器捕捉到的“情绪”上的波动,其体表的生物电信号和信息素分泌水平瞬间达到了峰值。

很显然,第42号语言方案似乎与“九头蛇”实体的语言体系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非线性的关联。这并不能保证研究人员们已经完全蒙对了“九头蛇”的语言体系,但至少可以说明,他们已经大致摸到了那扇紧闭大门的门槛了。

接下来,便是让Ai根据“九头蛇”对不同“语句”所做出的、更为细微的生理和行为反应,进行持续的调试、优化与学习,试图在这片未知的语言海洋中,找到一条能够稳定航行的航道。

为了方便那些负责24小时轮班看守“九头蛇”实体、工作枯燥而危险的安保人员,能够在日常监视期间,快速、准确地了解对方企图表达的意思,研究人员们专门将一些经过Ai初步分析、基本上差不多可以确定其基础含义的“词汇”或“语句”,记录在了收容区的中央控制电脑里,形成了一个简易的、不断更新的“九头蛇-人类”临时词典。

这样,若是“九头蛇”实体有主动交流的意愿,那安保人员亦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记录下宝贵的数据,并及时通知研究团队。

本来,这对于安保人员而言,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插曲,一个在他们日常工作中新增的、需要额外注意的监控项目。然而,可能是由于收容区内部那种与世隔绝、如同深海潜艇般的工作环境过于无聊且枯燥,那种日复一日面对一个沉默外星生物的巨大压力,让人的精神变得有些异样。

因此,专门负责长夜值班的安保人员,一位名叫“威廉·帕克”的年轻士兵,看着收容室那厚重透明屏障里,那个庞大的“九头蛇”实体,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有些离经叛道、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危险的捉弄对方的主意。

原则上来说,负责与“九头蛇”实体进行任何形式沟通的任务,通常都是由那些身穿白色科研服、戴着厚重眼镜的研究人员负责的。他们需要严谨地校对每一个“词汇”的含义,分析每一个“语法”的结构,任何非专业的交流都可能对研究造成干扰。

身为安保人员的威廉,通常都只能在旁边,通过监控屏幕远远地围观,如同一个局外人。而这一次,在漫长而寂静的深夜里,他鬼使神差地,点开了中央控制电脑里那个记录着双方交流成果的“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