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投笔从戎(第2页)
“说得好。”朱慈烺端起茶盏抿了一口,“黄爱卿,你这个榜眼郎以为如何?”
黄宗羲暗自咬牙,这个罗大公总是抢先,连献计都要争个头筹。不过他还是强打精神道:“臣以为幕职官的选拔应当另设考试。朝廷取消举人功名,地方士子难免不满。若能设立专门考试,或可安抚人心。”
“具体如何考试?”朱慈烺追问。
“考试内容应以实用为主。”黄宗羲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算学、武艺、营造、农政、医术等,这些才是治理地方所需。书呆子再多,也治不好一方水土。”
此言一出,几位阁老面色微变。朱慈烺却笑了:“说得好,科举取士,原本就该重实务。”
这时,张煌言突然开口:“殿下,臣有一言。”
“说。”
“幕职官若只有考试选拔,恐怕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张煌言正色道,“应当设立升迁制度,让他们看到希望。比如表现优异者可以转为朝官,或者在本地升任更高要职。”
朱慈烺点头赞许。这时,午膳已经摆上,香气四溢。
“诸位爱卿说得都很好。”朱慈烺示意大家动筷,“吏部、仪部回去商议一下,拟定详细章程。改革之事,需要大家同心协力。”
用过午膳,朱慈烺又要继续面试。看着鱼贯而出的大臣们,他在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安排。
下午的面试依旧紧锣密鼓。一个个新科进士走进殿来,有的侃侃而谈,有的战战兢兢。朱慈烺仔细观察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不时在名册上做些记号。
“你说你想去江南?”朱慈烺看着眼前的年轻进士,“为何?”
“回禀殿下,”那进士抬头道,“江南富庶,但也最需要改革。臣虽年轻,却愿意去试一试。”
朱慈烺笑了:“年轻人有魄力是好事,不过……”他顿了顿,“你可知道江南士绅势力有多大?”
“知道。”那进士毫不犹豫地回答,“但臣相信,有殿下支持,有克难新军震慑,再强的势力也不敢造次。”
“好,”朱慈烺在名册上画了个圈,“准了。”
一整天下来,朱慈烺面试了近百人。等到最后一个进士离开,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殿下,该用晚膳了。”王承恩提醒道。
朱慈烺摆摆手:“先不忙。”他翻开名册,仔细查看今天的记录。这些新科进士大多是书呆子,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只要把关严格,再加上末位淘汰和高薪制度,总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官员。
“王公公,”朱慈烺突然开口,“你说,这些人能担当大任吗?”
王承恩沉吟片刻:“老奴以为,有殿下在,他们不敢不尽心。况且有克难新军震慑,谁敢懈怠?”
朱慈烺笑了:“你倒是看得通透。”他合上名册,站起身来,“不过,改革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这些人,将来怕是要承受很大压力。”
“殿下是在为他们担心?”
“不是担心,”朱慈烺走到窗前,看着渐暗的天色,“而是在想,改革这条路,究竟要走多久。”
王承恩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立在一旁。
彼时朱慈烺正专注地批阅奏折。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打破了书房内的宁静。
“殿下,张煌言大人求见。”小太监轻声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