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后嗣之事
田见秀插话道:“皇上,末将建议立即调动金陵附近的五营军,与潼关守军形成犄角之势。” “不妥。”宋献策摇头,“吴三桂此人谨慎,若我军调动太大,恐怕会打草惊蛇。”
谷英拱手道:“依末将之见,不如先以潼关守军诱敌,待其深入,再以主力包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李自成静静听着,目光在地图上游移。
突然,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诸位说得都有道理。不过,朕以为当务之急是先探明吴三桂的虚实。”
他转向张璘然:“即刻派出斥候,探查吴三桂军中情况。尤其要注意他们的粮草辎重。”
“末将遵命。”
“另外,”李自成继续道,“传令潼关守将巫山伯,严守关隘,切勿轻举妄动。”
众臣纷纷应诺。
这时,殿外又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小太监快步进来,在李自成耳边低语几句。
李自成脸色微变,挥手示意众臣退下:“诸位先去准备,明日早朝再议详细战策。”
等殿内只剩下他一人,李自成长叹一声。方才太监来报,说是他新纳的两个妃子又来了月信。
“难道真是天意?”他喃喃自语。
正当他陷入沉思,殿外又传来脚步声。
“皇上,”是刚才退下的宋献策,“老臣有一言相告。”
“说。”
“皇上,”宋献策欲言又止,“关于后嗣之事……老臣以为,或许可以考虑让皇侄李过……”
“住口!”李自成厉声打断,“此事休要再提!”
宋献策叹息一声,躬身退下。
李自成独自站在地图前,烛光映照着他疲惫的面容。他知道,朝中已经有人开始议论,要让李过的孩子当储君。
“呵,”他冷笑一声,“朕还没老呢。”
抬头看向窗外的夜色,李自成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眼下最重要的是对付吴三桂,至于子嗣之事……等打退玄军再说!
潼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要塞。
春日的阳光洒在城头上,李自成负手而立,目光越过层层叠叠的山峦,投向远方。微风拂面,带着几分料峭的凉意,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末将有一事不明。”刘宗敏踱步上前,眉头紧锁,“皇爷为何要放弃潼关?这可是天下第一关啊。”
李自成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轻轻抚摸着城墙上的青砖。这些砖石历经数百年风雨,见证了无数兴衰更替。
“皇爷,”田见秀也凑了上来,声音里带着几分焦虑,“吴三桂这厮确实了得。从山海关一路追着咱们打,死伤不少弟兄。如今占着潼关,好歹能与他周旋。”
“周旋?”李自成转过身,目光如炬,“就凭这些残兵败将?”
众将顿时语塞。确实,自从山海关一战后,军心已不复当初。
谷英上前一步,欲言又止。李自成看出他的犹豫,摆了摆手:“有话直说。”
“皇爷,末将以为,”谷英斟酌着用词,“潼关虽险要,但若无精锐之师驻守,也是徒有其表。不如暂避其锋,养精蓄锐。”
“说得好!”李自成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不是避其锋芒,而是引蛇出洞!”
刘宗敏眼前一亮:“皇爷的意思是……”
李自成在城头来回踱步,声音低沉:“现在鞑子分兵三路。一路在河北,被我们打得元气大伤;一路围困大同,寸步难行;还有一路镇守山西,被朱慈炯牵制得死死的。”
“这么说,”牛金星捋着胡须,“吴三桂确实是孤军深入?” “不错!”李自成停下脚步,“他手下也就三四万人马。就算再能打,又能如何?中域平原,才是我们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