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青春越过点球线(第2页)
张军笑着摆手:“跟跳水队比不了,你们是稳稳当当拿金牌,我们是险中求胜。”他侧身拍了拍身边的纪风,“这是队长纪风,最后那个点球就是他罚进的。”纪风立刻微微欠身,口罩上方的眼睛弯了弯:“何指导,史指导好。我们看了双人10米台决赛,最后一跳几乎零水花,太厉害了。”
“你那脚点球才叫厉害!”全红婵突然从何威仪身后探出头,口罩没遮住的眼睛亮晶晶的,“我跟芋汐姐在休息室看的,你助跑的时候,我都捂住眼睛不敢看!”她说着扯了扯陈芋汐的袖子,“对吧芋汐姐?”
陈芋汐点点头,声音轻轻的:“最后那个变向太聪明了,德国门将完全没反应过来。”她看向王帅,眼里带着好奇,“你扑第三个点球的时候,是不是早就预判到方向了?我看你身体动得特别快。”
王帅被问得有点不好意思,口罩往上滑了滑,露出泛红的耳根:“赛前研究过他的录像,瞎猫碰上死耗子了。”他挠了挠头,又补充道,“你们从10米台跳下来,一点水花没有,那才是真本事,我站高台上腿都软。”
艾瑞克站在旁边,口罩没遮住他高挺的鼻梁,他听着大家说话,突然用带着点法语腔的中文开口:“我在里昂练过跳板,最高才3米,10米台……太勇敢了。”全红婵眼睛一亮,凑近半步:“你也练过跳水?那你肯定知道压水花有多难!我每天在陆上跳两千次,膝盖都青了。”
“我们每天在雨里跑两万米,球鞋里能倒出半杯水。”纪风接过话,口罩后的声音带着笑意,“都不容易。”
何威仪看了眼手表,轻轻碰了碰全红婵的胳膊:“该回村了,明天还有训练。”全红婵却没动,从口袋里摸出两个未拆封的口罩,朝纪风递过去:“这个给你们,我们队发的,带透气阀的,比普通口罩舒服点。”她又想起什么,踮脚够到陈芋汐的背包,翻出两个印着跳水图案的徽章,“这个也给你们,沾沾喜气!”
纪风接过口罩和徽章,指尖触到徽章上冰凉的金属,心里一暖:“谢谢,我们半决赛一定加油。”
“必须加油!”全红婵扯了扯口罩,露出眼睛里的光,“等你们进决赛了,我们去现场给你们喊加油!”
史美琴笑着拉了拉陈芋汐:“走了,让他们赶紧去访谈吧。”陈芋汐朝队员们挥挥手,声音轻快:“半决赛见!”
两队人在走廊口分开,国奥队往访谈室走,跳水队往停车场去。纪风回头时,正看见全红婵蹦蹦跳跳地跟何指导说着什么,陈芋汐跟在旁边,手里的消毒凝胶在灯光下闪着光——都是十七岁的年纪,一个在跳台上绽放,一个在绿茵场拼搏,口罩遮住了笑脸,却遮不住眼里同样的亮。
王帅捏着手里的跳水徽章,突然说:“等咱们赢了半决赛,也得给她们送点什么。”艾瑞克接话:“送龙符徽章,比他们的跳水徽章更酷。”张军在前头听见了,回头笑了笑:“先赢了比赛再说。”
走廊尽头的访谈室灯光亮得刺眼,纪风摸了摸口袋里全红婵给的口罩,突然觉得肩上的龙符外套又沉了几分——那不仅是件衣服,更是无数个赛场内外的中国运动员,用汗水和坚持攒起的底气。
访谈室的冷气带着消毒水的味道,比球员通道凉了许多。央视体育频道的直播团队早已架好设备,五台摄像机像沉默的眼睛,镜头盖还没摘下,工作人员正蹲在地上贴麦标——红色的“CCtv5”字样在白色地板上格外醒目。张斌穿着熨帖的深蓝色西装,手里捏着采访提纲,正和导播对着耳机沟通:“张指导的麦用领夹式,纪风他们年轻,头戴麦可能更自然。”
队员们刚在入口处做了手部消毒,王帅的黄色手套被工作人员小心收进透明袋——那是要在访谈中展示的“幸运物”。艾瑞克对着镜子调整口罩,却被化妆师轻轻拉下:“直播时摘下来更精神,咱们镜头带美颜。”他下意识摸了摸鼻梁,那里还留着口罩压出的浅痕,身后的李磊正帮王帅理着龙符外套的领口:“别紧张,就当在更衣室聊天。”
“各位老师,这边请。”张斌走上前,笑容温和,他侧身引着众人往访谈区走。嘉宾席是弧形的白色沙发,背景板是东京国立竞技场的夜景图,上面浮着“跨越历史的突破”几个金色大字。张军指导被让到中间位,纪风坐在他左手边,艾瑞克挨着纪风,王帅和李磊坐在最外侧,沙发扶手上摆着印着奥运五环的矿泉水。
工作人员蹲过来贴麦,冰凉的领夹式麦克风触到张军的衬衫时,他下意识挺直了背。“张指导,耳机里能听到倒计时吗?”导播的声音从耳机传来,带着电流声。“清晰。”他点头,目光扫过对面的提词器,上面滚动着本场直播的核心话题:青训、点球大战、日本队。
“30秒倒计时。”耳机里突然响起导播的声音。张斌理了理领带,对着镜头方向试了试声:“观众朋友们,这里是CCtv5东京奥运会特别访谈现场,我们刚刚见证了中国国奥队在点球大战中击败德国队,历史性闯入四强。坐在我身边的,就是创造奇迹的教练和队员们——中国国奥队主教练张军指导,队长纪风,门将王帅,替补门将李磊,还有我们的‘多语言担当’艾瑞克。”
镜头盖“咔嗒”一声全部打开,红色的直播灯骤然亮起。
张斌率先看向张军:“张指导,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中国男足时隔37年再次在奥运正赛赢下淘汰赛,今天这一步,您觉得意味着什么?”
张军的手指轻轻敲着沙发扶手,声音沉稳:“意味着青训的种子终于破土了。从纪风、艾瑞克他们13岁进国青,到今天站在东京的赛场,我们用了四年时间打磨——不是靠运气,是靠每天加练的200个点球,是靠李阳带伤也要完成的防守训练,是靠替补队员和主力一样强度的备战。”他顿了顿,看向提词器上的“日本队”字样,“接下来对阵东道主,压力肯定有,但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像今天这样,把训练的东西打出来。日本队的技术细腻,边路速度快,我们针对性练了三个月的防守反击,队员们心里有数。”
张斌转向艾瑞克,镜头立刻给了他特写:“艾瑞克,很多观众好奇你的故事——从克莱枫丹青训营到中国国奥队,从法语到中文,这个转变对你来说最难的是什么?”
艾瑞克的手指无意识转着矿泉水瓶,眼底带着笑意:“最难的是学南岛话。”他看向纪风,“纪风是南岛土生土长的,小时候在青训营,他总用方言喊战术,我得连蒙带猜。”全场笑起来,他又认真起来,“但归属感不难。爸爸总说‘根在中国’,妈妈会做广东烧腊,我在里昂的房间挂着五星红旗。穿这身龙符外套站在这里,比代表任何球队都骄傲。”
“王帅,”张斌的目光转向门将,“点球大战时,你站在门线上,听着看台上的欢呼和嘘声,脑子里在想什么?”
王帅的喉结动了动,拿起桌上的黄色手套:“赛前三天没睡好,总梦见点球。但站在那里时,突然想起李磊——”他看向身边的替补门将,“每天训练他都陪我练100个点球,用不同角度踢,告诉我‘扑不出来也没事,我接着’。今天扑出阿米里那个球,其实是他上周刚模拟过的角度。”
李磊突然被点名,有些局促地笑了:“我就是做该做的。主力门将在场上扛压力,替补就得在场下做‘灭火器’——他练累了我上,他想不通了我陪他聊,确保他站在场上时,身后永远有个人等着接棒。”
耳机里突然传来导播的声音:“插一条实时数据,现在在线观看人数突破8000万。”张斌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转向镜头:“观众朋友们,你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胜利,更是一群年轻人用九年时间写的故事——张指导的坚守,纪风的成长,艾瑞克的选择,王帅和李磊的默契……接下来对阵日本队,我们继续见证。”
工作人员趁机递上擦汗的纸巾,艾瑞克的额角沁出细汗,他用中文小声对纪风说:“我外公肯定在里昂跳起来了。”纪风拍了拍他的肩膀,看向镜头时,目光亮得像刚罚进点球的那一刻——直播还在继续,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写到最精彩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