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停止进贡珍珠(第2页)
临川公主李孟姜刚从大慈恩寺回来,手里还攥着串菩提子,见了笑着说:
“我昨天去寺里,听见几个香客念叨,说这下不用把他们的女儿卖到珠坊换粮食了。”
户部的官吏们正重新核算各州的税目,把“珍珠贡”那栏划掉,改写成“桑麻税”。
笔尖蘸着墨,在账簿上划过,留下粗重的黑道,像把剪刀剪断了什么。
一个年轻的小吏算着算着笑起来:
“去年光是运输珍珠的马车,就占了半个驿站,这下省出的力气,能多运两车粮食。”
珠池边的渔民们开始拆采珠用的木架,木头泡得发涨,卸下来时“嘎吱”作响。
一个后生把铅块扔进灶膛,说要熔了打把锄头,火星溅在他黧黑的脸上,映出两排白牙:
“俺父亲说,下过珠池的腿,种庄稼更有力气。”
旁边的老汉敲了他一烟杆:
“别说废话了,赶紧把池边的地翻了,开春好种豆子。”
长安的皇家作坊里,工匠们正把库存的珍珠收进木箱。
一个老匠师拿起颗最大的,对着窗纸透的光看了看,然后用软布包好,放进最底层的抽屉:
“留着给后世看看就行,别再让百姓为这玩意儿遭罪了。”
旁边的学徒正用剩下的银丝打农具模型,锤子敲在银片上,发出当当的脆响。
傍晚时,岭南道的采珠使写了封奏折,说要把珠池改成鱼塘。
他的笔尖上还沾着珠池的泥,写出来的字带着股土腥味:
“百姓说,养鱼是活命,养珠就是催命。”
驿站的快马带着这封奏折往长安跑,马蹄踏过刚下过雨的路,溅起的泥水溅在马镫上,倒比往日驮珍珠时轻快多了。
李孟姜在公主府里看着工匠做佛珠,用的是新收的檀木,香气清冽。
她拿起颗没打磨好的珠子,上面的纹路像极了珠池的水波,却比珍珠多了点烟火气。
侍女进来禀报,说街上的绸缎铺开始用琉璃珠代替珍珠做装饰,卖得比以前还好。
李孟姜笑着转着菩提子:
“你看,没珍珠,日子不也照样过?”
夜色降临时,各州的驿站都挂起了新的告示,上面的“罢贡珍珠”四个大字在灯笼下格外清楚。
巡逻的兵卒走过,听见百姓家里传来纺车的声音,嗡嗡的,比采珠时的号子声柔和多了。
一个老妪坐在灯下,给孙女缝新衣,用的是染成靛蓝色的粗布,领口绣着朵棉花,针脚虽歪,却缝得扎扎实实。
太极宫的钟声敲了九下,武媚娘看着案上的地图,岭南道的位置被圈了个红圈,旁边写着“桑蚕之地”。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案角的个木盒上,里面装着颗普通的石子,是李孟姜从珠池边捡来的,说“这玩意儿比珍珠结实,能压咸菜缸”。
她拿起石子,冰凉的触感从指尖漫上来,倒比握那些滑溜溜的珍珠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