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认知牢笼
一
这个世界上,最难治愈的病,不是身体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而是认知这块土地上,荒草丛生。那些荒草,起初只是些不起眼的小问题,但时间久了,它们盘根错节,彼此纠缠,最终变成了整个世界里无法拔除的丛林。
人总是习惯对自己认知里的东西感到笃定。为什么呢?因为笃定让人安全。认知的洁癖,本质上就是安全感的囚徒。当一个人过分依赖某种确定性的时候,他的世界就开始变小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不断缩小的房间,而你却以为房间里的东西越来越精致。
所谓认知洁癖,听起来像是追求纯粹,追求干净,追求正确。但其实,洁癖的本质是对混乱的恐惧,对不确定性的抗拒。认知洁癖,和生活中那些对灰尘过敏的人一样,拼命扫掉自己认知里所有的不和谐因素,直到这个世界只剩下自己能理解的部分,剩下的部分,要么被忽略,要么被排斥,要么干脆被定义为错误。
当认知被过滤得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正确”的时候,留在视野里的世界,就像一张被裁剪过的照片。最初,你可能以为自己留下的都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后来你会发现,完整性没了,深度也没了。
认知洁癖从来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退缩。
二
人为什么会变成认知洁癖的俘虏?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性里那种天然的懒惰和对舒适的迷恋。
认知这东西,本来是用来打开世界的,可一旦它被规训成一种固定模式,就变成了锁住世界的枷锁。人是很容易被规训的动物,因为规训的背后,总有一个诱饵。你听话,就有糖吃;你守规矩,就有安全感。奖励机制让你习惯了被驯化,而当你习惯了奖励的甜头时,规训就变成了你自愿的枷锁。
规训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用强迫的方式让你服从,而是用一种隐形的逻辑,把你的思维一点点引导到它的轨道上。你以为自己在选择,其实你只是按照它的规则在走。
如果说奖励是规训的糖衣,那么惩戒就是它的毒药。规训不会明说它的惩罚是什么,但它会让你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比如,当你的认知和大多数人不一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被排斥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规训最隐秘的惩罚,它让你害怕与众不同,让你不敢质疑,不敢突破。
渐渐地,你的认知就被规训驯化成了一张标准化的模板。模板最大的特点是,它看起来很安全,但实际上,它把所有的不确定性都屏蔽掉了。你活在模板里,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但其实,你只是失去了接触世界的多样性的机会。
三
认知洁癖的另一个根源,是人对习惯的依赖。
人是习惯的动物,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一种看不见的牢笼。很多人的认知,其实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被环境、家庭、社会一点点浸染出来的。你小时候听过的大道理,长大后形成的生活经验,社会上流行的观念……这些东西像空气一样渗透进你的大脑,久而久之,它们变成了你的认知框架。
问题是,习惯的力量并不是中性的。它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往往是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