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六章 反击
杜让能缓步出列,对着御座和杨复恭的方向分别微一欠身,姿态从容不迫: “圣上,杨公所虑社稷安危,拳拳之心,臣感佩。” 他先肯定了杨复恭的表面立场,随即话锋一转,声音平和却字字清晰,“然,臣以为,朝廷行事,首重‘信’与‘法’。薛知筹过往如何,自有公论。
然此次襄助睦王讨逆,牵制之功,睦王奏表言之凿凿,若无确凿反证,朝廷断不可因噎废食,无视其功。
擢其入京,授以光禄大夫、太子少保等清贵散秩,既显圣上宽仁不忘旧勋之德,亦无实权之扰,于朝廷体面无损,反增恩义。此乃‘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
“至于高仁厚,睦王为国举荐贤能,此乃臣子本分。陇州防御使,职权所限,上有朝廷兵部,下有州府牧守,其责仅在整军防务,并非裂土封疆。
若因举荐者身份而疑被举者之才,因噎废食,则‘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之古训何存?朝廷选官任能之法度何存?此乃‘法’。臣愚见,圣上依法度用人,酬有功,任贤能,方是正途,可安天下之心。”
杜让能的发言,不卑不亢,引经据典,牢牢扣住“信”、“法”二字,将杨复恭扣上的“威胁论”大帽子巧妙地化解于无形。
杜让能话音未落,司空孔纬已然出列。他面容方正,眼神锐利,声音清朗,带着不容置疑的锋锐:
“臣附议杜相!赏功罚过,乃朝廷纲纪!薛知筹之功,当赏!若因其旧过便抹杀新功,则天下有功者谁不寒心?日后谁还肯为朝廷效命?
高仁厚之能,睦王保举,朝廷自当核验。然核验未行,便以‘藩镇串联’之名横加阻挠,此非老成谋国,实乃因私废公,阻塞贤路!
圣上,” 孔纬目光炯炯,直视御座,“当此之时,正需圣上乾纲独断,依法度而行,以彰朝廷公正!岂可因无端猜忌而自毁长城?”
孔纬的言辞,比杜让能更加直接锋利,尤其“因私废公”、“阻塞贤路”八字,如同利剑,直指杨复恭阻挠背后的私心,虽未点名,却已锋芒毕露!
殿中一些原本沉默的官员,眼神中开始闪烁。
杨复恭脸上的肌肉几不可察地抽搐了一下。那层谦恭的忧虑面具似乎裂开了一道细缝,眼窝里掠过一丝冰冷的愠怒。
他没想到杜让能、孔纬二人配合如此默契,一个以理服人,一个以势逼人,将他的“大义”论调拆解得体无完肤,反而将他隐隐置于了“因私废公”的位置。
朝堂陷入一种微妙的僵持。
李晔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杜、孔二位相公的据理力争,为他撑起了场面;杨复恭虽未再强辩,但那阴沉的脸色说明他绝未放弃;而朝中许多大臣则是瑟缩观望,更让李晔意识到朝中骑墙者众多。
他需要快刀斩乱麻!
“众卿之言,朕已了然。” 李晔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种最终裁决的沉稳,他目光扫过杨复恭,刻意放缓了语气,带着一丝“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