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船队归航

永乐九年夏,大秦帝国在新大陆的各项国策,正有条不紊地推行。

天京卫港口外,海天一线处,终于探出了几点模糊的暗影。

暗影由远及近,渐渐清晰,化作高耸的桅杆,鼓胀的风帆。

先是一支船队,船影绰绰。紧随其后,又是一支!

时隔两年多,这两支承载着无数期盼的船队,终于一前一后,驶回了新京的怀抱。

船身之上,风霜满面,那是大洋波涛赠予的刻印。与离去时相比,队伍中赫然多了几十艘大小不一的随行船只,显然满载而归。

“船队!是船队回来了!”

这消息似生了双翼,从码头呼啸着扑向市集,由市集钻入街头,转眼间便汇成一股人潮的喧嚣,涌向了监国太子朱高煦的府邸。

朱高煦彼时正对着一张新京城区规划图凝神,闻听亲卫急报,手中笔在图纸上划出一道短促的痕迹。

他猛地抬起头,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果决:

“备马!传内阁辅臣,户部、兵部、工部尚书,立刻随孤前往天京卫!”

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一支数十骑的队伍便自新京城门呼啸而出,马蹄卷起烟尘,直奔天京卫港口。

队伍最前方,一面旗帜在北美大陆的阳光下狂舞,色彩浓烈,图案慑人。

正是大秦帝国新制国旗——双头鹰日月龙旗!

此刻,旗舰的甲板上,船长孙旭东正猴急地扒着船舷,伸长了脖子往岸上张望。

他一眼就锁定了那面在风中摆动的奇特旗帜。

“嚯!俺的个亲娘乖乖!岸上那是个啥玩意儿的旗号?花里胡哨的,跟咱们那会儿挂的龙旗可不是一个路数!不过……嘿,你别说,瞅着还真他娘的带劲儿!”

孙旭东那大嗓门,即便隔着海风,也清晰可闻。他抬手使劲挠了挠自己的头发,一脸的懵圈与好奇。

另一艘旗舰的船长黄一峰,却没有孙旭东那般咋呼。

黄一峰只是微微眯起眼睛,一言不发地端详着那面旗帜。

双头鹰,日月,还有那熟悉的龙纹……每一个图案都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黄一峰心头一动,暗忖:这两年多光景,殿下在这片新大陆上,怕是真个捅破了天,干下了不得的大事。

他们此行,不仅带回了堆积如山的航海日志,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万里之外的大明故土,辗转引来了数千名翘首以盼的移民。

沉重的船身在水手的号子声中,缓缓靠向码头。粗壮的缆绳带着呼啸,被抛上岸桩。跳板“哐当”一声,稳稳搭在了船舷与码头之间。

港口官员早已在岸边肃立,见两位船长现身,立刻躬身迎上。

黄一峰与孙旭东二人,并肩疾步走下跳板。

脚刚踏上坚实的土地,一个带着笑意的洪亮声音便扑面而来:

“一峰,旭东,可算把你们给盼回来了!这一路,风里来浪里去,辛苦了!”

朱高煦早已等候在码头最前沿,此刻排开众人,大步迎上,脸上是掩不住的热切与喜悦。

他伸出有力的双手,分别在黄一峰和孙旭东的肩膀上重重一拍。

“你们,都是我大秦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

这称呼,让两人都是一怔。

“殿下!”

黄一峰和孙旭东反应过来,连忙躬身,便依着旧日礼节跪拜。

“免礼!起身!”

他目光炯炯地打量着二人被海风吹得黝黑粗糙的面庞,随即抬手指了指身后那面在风中如战鼓般擂动的旗帜,声音里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激昂:

“你们且看仔细了!此乃我大秦国之旌纛——双头鹰日月龙旗!”

“这两年多的时间,我在此地重新拟订了一个新的国号,建立了新的政府,乃至新的法律!”

朱高煦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声若洪钟:

“我等,承华夏之正朔,应天命之召唤,于此北美大陆,另立新朝!国号——大秦!”

“孤,朱高煦,蒙上天垂怜,百官拥戴,暂领大秦监国太子之位,仍奉我父皇为大秦开国太祖高皇帝!”

“大秦?!”

孙旭东眼珠子差点从眼眶里弹出来,下巴颏直接掉在了地上,半天合不拢。

“监国太子?!”

黄一峰也是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僵住了。他设想过无数种可能,殿下可能会自立为王,甚至更进一步,却万万没想到,竟是直接开国建制,还成了“监国太子”!

这……这何止是翻天覆地!

两人你看我,我看你,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骇然与迷茫。

朱高煦将两人的神情尽收眼底,朗声一笑,驱散了码头上的凝重:

“此事千头万绪,非一言能尽。走,先随孤返回新京,咱们关起门来,孤再与你们细细分说。有的是时间,让你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两年多发生的所有事情。”

........

一行人返回新京的临时议政厅。

这里依旧简朴。

待众人落座,茶水奉上。

朱高煦先对黄一峰发问。

“一峰,你先说说此行的成果。

黄一峰躬身领命。

从随身携带的防水皮囊中,取出一卷厚厚的航海日志,以及数张用油布精心包裹的纸质地图。

“启禀殿下,臣此行基本依照殿下所规划之新航线,横渡大洋。”

“途中,于大洋之中,发现一处群岛,共有九座大小岛屿,皆为火山岩构成。”

他摊开一张绘制精细的地图。

“此图便是臣组织人手测绘的群岛总图及主岛详图。”

“主岛之上,淡水充沛,更有一处天然深水良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朱高煦接过地图,手指在图上缓缓划过,细细审视。

群岛的地理位置,火山岩的特征,天然深水港。

他心头一动,这不就是后世的亚速尔群岛。

原时空线上葡萄牙还需要十几年才能发现这组群岛,现在这个岛上应该没有欧洲人的活动。

朱高煦的语气透出赞赏。

“好。一峰,你做得很好。”

“此群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乃是我大秦横跨大洋的天然跳板。”

“你发现此岛,功不可没。”

黄一峰接着又让人抬出两个沉甸甸的木箱,将木箱放置于厅前。

“殿下,臣抵达应天府后,面陈圣上。”

“陛下龙颜大悦,对殿下在海外开疆拓土,献上烟草奇物,大加赞赏。”

“特命臣带回两套完整的《永乐大典》副本,赐予殿下。”

“其中多有农事、工技、军事等重要典籍,陛下言,或可对殿下在海外经营有所裨益。”

“《永乐大典》。”

朱高煦的声音里带着一股强抑的激动。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箱盖,那些熟悉的函套映入。

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这些典籍,对于百废待兴的大秦,尤其是农事、工技、军略方面,不啻千金。

“父皇圣明。”

朱高煦轻声感慨,随后将注意力投向孙旭东。

“旭东,你那边情况如何。”

孙旭东一听,立刻来了精神,猛地一拍大腿。

“殿下。您是不知道啊。”

“瀛角城那边,全是人。乌泱泱一片。”

“足足一万多张嘴等着吃饭呢。那李鹤捧总督,正对这件事发愁。”

他比划起来。

“由于郑和是船队到了瀛角城后就返航了,我们带的船只又少,因此从大明过来的移民,大部分都先安置在瀛角城。”

“如今,那里积压了两千多名各类工匠,三千多名农人,还有五千多妇孺老弱。”

“其中,还有不少是拖家带口的福建渔民。”

“粮食压力极大。应该尽快派遣船只将他们接往新大陆!”

朱高煦的指节轻轻叩了叩桌面。

一万多人,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这批移民的身份,都查验清楚了吗。”

孙旭东嘿了一声说道,“大部分都是活不下去的良善百姓,还有些在国内郁郁不得志的匠人。”

“不过人多眼杂,俺瞧着,里头保不齐有些个……嗯,不大老实的。”

朱高煦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

这批人里,必然鱼龙混杂。

他当即下令。

“传令下去,户部即刻着手准备。”

“这两千多移民抵达后,先进行身份甄别。”

“凡家世清白,身怀技艺,或肯踏实垦殖者,一律授予土地,编入大秦户籍。”

“新京作为我大秦都城,理应垂范天下,当接收其中五成移民,充实京畿。”

他停顿了一下,话锋随之一转,声音沉了些。

“至于那些来历不明,或是言行有异者,则需严加甄别,不可轻易纳入。”

“这批人里,难保没有心怀叵测之辈,比如那些白莲教的余孽,不得不防。”

..........

移民之事,千头万绪,朱高煦揉了揉眉心,目光最终落回了那张摊开在巨大案桌上的亚速尔群岛地图。

粗糙的炭笔线条勾勒出九座岛屿的轮廓,其中一座主岛被特意圈出,旁边标注着几行密密麻麻的小字,那是黄一峰带回的初步勘探数据。

“此岛,”朱高煦的手指重重点在主岛之上,声音沉稳而有力,在临时议政厅内回荡,“便定名为‘一峰岛’!以彰黄一峰船长发现之功!”

黄一峰闻言,身形一震,脸上难掩激动之色,连忙起身想要谢恩。

朱高煦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功是功,过是过,赏罚分明,乃立国之本。你当得起这个荣誉。”

他顿了顿,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开始勾勒一幅更为宏伟的蓝图:“以此岛为核心,设立‘大秦帝国亚速尔总督府’!它不仅仅是一个补给点,更是我大秦探向旧大陆的触角,是我等横跨大洋的战略支点!”

在场的内阁大臣们屏息凝神,他们知道,监国太子每一次这般郑重其事地规划,都意味着帝国未来的走向将发生深刻的改变。

“总督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军事据点,以及一个跨洋的补给点,也许之后会变成一个重要的中转港。”朱高煦的声音透着一股金戈铁马的意味。

“一峰岛地势险要,那处天然深水良港更是天赐之地。要在港口两侧高地,构筑炮台,炮口直指大洋,任何敢于觊觎此地的势力,都要让他尝尝我大秦火炮的滋味!”

兵部尚书出列,躬身道:“殿下,若要构筑坚固炮台,所需工匠、石料、铁料甚巨,从本土转运,耗时耗力……”

“就地取材!”朱高煦打断他,“一峰勘探过,此岛乃火山岩构成,石料不缺。至于铁料,初期少量携带,后续船队会源源不断运送。工匠,此次随黄一峰出航的队伍中,便有精锐的石匠与木匠。至于劳力,除了随行的将士,率领二百名归化土著勇士,便是最好的帮手。让他们参与建设,授予技艺,发放酬劳。”

工部尚书脸上露出几分钦佩,不再言语。

“总督府常驻一支水师分舰队。”朱高煦继续道,“初期至少四艘大帆船,配备精锐部队,负责巡逻周边海域,保护我大秦航路安全。此分舰队,要与本土海军、瀛角城守备舰队,形成三点联动,互为犄角,确保航线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