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船队归航(第2页)
“其次,是预警与联络。”他指向地图上岛屿的几个制高点,“沿岸关键位置,修建灯塔,日夜指引往来船只。”
“民生为本,方能长久。”朱高煦话锋一转,语气柔和了些,“岛上需开辟农田,一峰的勘探日志中提及,主岛有少量平缓谷地,土质尚可。从本土带去一些作物种子,因地制宜,尝试种植。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岛内自循环的粮食体系,减轻对本土补给的依赖。”
户部尚书沉吟道:“殿下,火山岩地质,储水不易,恐为长久之患。”
“此点孤亦有考虑。”朱高煦颔首,“多建水窖,利用火山岩的特性,开凿大型蓄水池,收集雨水。同时,船队要携带足够多的橡木桶,大量储备雨水和从本土运去的淡水,以应对可能的干旱季节。长远来看,还要勘探岛上是否有地下水源或者小型溪流。”
一番规划,细致入微,从军事防御到民生根本,从即时通讯到长远发展,井井有条。在场众人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崭新的海外重镇,即将在大洋之中拔地而起,成为大秦帝国探向未知世界的一颗明珠。
这宏伟的蓝图,让议政厅内的气氛都热烈了几分。
接下来,便是这二次远航任务的具体分派。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两位刚刚归航的船长身上。
朱高煦看向黄一峰,神情严肃:“一峰,你的任务最为艰巨,也最为荣耀。”
黄一峰离座,肃然而立。
“孤命你,率领船厂新近完成整修的四艘宝船,另配八艘大型补给船,即刻整备,再度出航!船队携带五千石腌肉,一万石粮食,以及各类工具、种子、武器弹药,还有我新大陆出产的优质硬木建材,首要目标,便是赶赴一峰岛!”
“你部,将有十名从亲卫卫中抽调的汉人精锐将士,二百多名抽调来跟随你去岛上定居的百姓,以及二百名自愿随行的归化土著。此外,工部将调拨几名经验丰富的工匠,户部会选派一名精通农事的屯垦官随行。”
“抵达一峰岛后,你的首要任务,便是按照方才孤所规划,筑城、立港、开田、建灯塔!以最快速度,将一峰岛打造成一个稳固的据点,树立起我大秦的统治!”
“你,便是我大秦帝国亚速尔总督府第一任总督!总督府一切军政民事,皆由你全权负责,直接向孤汇报!任期暂定五年!”朱高煦加重了语气,“这五年,孤对你的要求只有一个:建立完善的灯塔导航系统,确保岛上粮食基本自给!”
黄一峰听着这一个个重若千钧的任务,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又感到肩上压力沉甸甸。他深吸一口气,躬身行礼:“殿下,一峰岛孤悬海外万里,远离本土,初建据点,一切从零开始,补给艰难,人力物力皆捉襟见肘。万一遭遇连续风暴海难,船只损毁,人员折损,或是……大洋之上,难免有些不服王化的海上强人,纠集袭扰,恐怕……”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并非怯懦,而是作为一个经验丰富船长对未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本能忧虑。
“不必多虑!”朱高煦斩钉截铁地打断他,“孤知道此行艰险。但你黄一峰,素来沉稳多谋,临事不乱,孤信得过你!船只,给你的是我大秦的宝船。将士,给你的是百战余生的亲卫精锐。物资,孤会倾新京府库之力支持你!”
他走下台阶,来到黄一峰面前。
“至于海上强人,若他们敢来,正好用他们的头颅,来祭我大秦帝国亚速尔总督府的旗帜!记住,一峰,此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五年之后,孤要看到一个繁荣稳固的一峰岛,一个能为我大秦遮风挡雨的海外屏障!”
黄一峰感受到朱高煦话语中那股不容置疑的决心和深切的信任,胸中块垒尽去,只剩下万丈豪情。他猛地抬头,声音铿锵有力:“臣,黄一峰,领命!纵有千难万险,必不辱使命!若事不成,臣提头来见!”
“好!”朱高煦满意地点点头,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
随即,朱高煦的目光转向了另一边早已跃跃欲试的孙旭东。
“旭东,你的任务,同样紧急,且人命关天!”
孙旭东一听有自己的事,立刻咧开大嘴,大手拍得胸脯“嘭嘭”作响:“殿下,您就下令吧!刀山火海,俺老孙眉头要是皱一下,就不是那浙江鱼市出来的汉子!”
“孤命你,统领船队中原有的十二艘宝船,以及所有能动用的补给船只,即刻补充淡水粮秣,即刻南下!以最快的速度,将滞留在瀛角城的那万余大明移民,安全、一个不少地给孤接回新大陆!”
孙旭东一听是接人,顿时眉开眼笑,仿佛这差事比攻城拔寨还让他兴奋:“接人嘛!殿下,您可算是问对人了!俺老孙最在行的就是这个!想当年俺在浙江鱼市,那人头攒动的……咳咳,总之,保证把那些老乡,一个不少,全须全尾地给您运过来!哪个兔崽子敢在路上给俺耍幺蛾子,或者哪个移民敢不听话瞎折腾,俺第一个把他扔海里喂王八!保管服服帖帖!”
他这番粗豪的言语,引得议政厅内响起一阵低低的笑声,连朱高煦也忍俊不禁。
朱高煦摆了摆手,脸上的笑意很快收敛,正色道:“粗话少说,把事办好才是正经。记住,旭东,那是一万多条人命,是我大秦未来的子民,是帝国发展的基石!务必确保船队和所有移民的安全,尤其是妇孺老弱,要多加照拂。船上医药、食物、淡水,都要准备充足。若有不服管束者,或如你所言,查出有‘不大老实’的,可先行羁押,详细记录,待抵达新京后,交由内阁与户部甄别处理,切不可滥用私刑,惊扰了其他良善移民。”
“得令!殿下您就瞧好吧!”孙旭东响亮应道,拍着胸脯保证,“俺老孙省得!绝对把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
随着两位船长郑重领命,大秦帝国未来跨越整个大西洋的战略交通体系,已然在朱高煦的擘画下初具雏形。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两条弧线,一条从北美大陆东海岸的新京港出发,顺着墨西哥湾暖流浩荡东行,抵达一峰岛进行补给休整,再由此转向南下,直抵非洲西海岸的瀛角城;另一条,则从瀛角城出发,借着南赤道暖流的推动,横渡大西洋,直达北美大陆的东南沿海。
“此两条航线,”朱高煦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一东行,一西渡,一南下,一北上,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风与洋流,不仅能大大缩短航行时间,更能显著降低远洋航行的风险。它们,将是我大秦帝国的黄金水道,是我等连接新旧大陆,输送人流、物流、乃至国运的生命线!”
在场的文武官员们,听着这番宏论,无不心潮澎湃。他们仿佛看到,无数艘悬挂着双头鹰日月龙旗的大秦宝船,在这两条黄金航线上往来穿梭,将新大陆的富饶与力量,源源不断地投向世界,也将旧世界的智慧与人口,吸纳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待众人情绪稍平,朱高煦单独留下了黄一峰。
议政厅内只剩下他们二人,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朱高煦从一个上锁的木盒中,取出了一份用油布精心包裹的卷轴,正是最新编制的《大秦宪法》副本。
“一峰,”他将卷轴递给黄一峰,语气前所未有的郑重,“总督府修建完毕之后,你需亲自督造,选取一峰岛上最坚硬的火山岩,将这份《大秦宪法》的全文,一字不差地给我刻录上去!要字迹清晰,要深深刻入,要能历经百年风雨而不磨灭!”
黄一峰接过沉甸甸的卷轴,心中充满疑惑。筑城建港他能理解,开垦农田他也明白,可这在荒岛上刻录一部法典,究竟有何深意?
朱高煦看出了他的不解,沉声道:“一峰,此事之紧要,甚至远超你先前领受的所有军政任务。你可知,我大秦立国之本,非兵戈之利,非城池之坚,亦非君王一人之威,而是这部《宪法》所代表的法度与公理!”
“此石刻宪法,非为炫耀,非为装饰。其一,它是要昭示天下,我大秦帝国对一峰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此地已是我大秦神圣不可分割之领土!任何势力,胆敢染指,便是与我整个大秦为敌!”
“其二,它更是给我大秦所有踏上一峰岛的子民,乃至未来所有可能抵达那里的后来者看的!它要告诉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大秦的法度与他们同在!皇帝也好,总督也罢,贩夫走卒,士农工商,皆要一体遵循,无人可以例外!”
“我等在北美大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所为何来?不仅仅是为了占据一片土地,建立一个王朝。更是要在这片全新的大陆上,建立一个全新的秩序,一个以法为基,以民为本的强大国家!这石刻的《宪法》,便是我大秦投向旧世界,投向整个大洋的第一道法理之光!它代表着我等的决心,我等的信念,我等对未来的承诺!”
黄一峰听得心神激荡,手中的卷轴仿佛也变得滚烫起来。他终于明白,这薄薄一卷纸张背后,承载的是何等宏伟的理想与沉甸甸的责任。
“殿下……”黄一峰的声音有些沙哑,“臣明白了。臣必将此事,视作此行最重要之使命,亲自督办,确保万无一失!让那石刻宪法,与一峰岛共存,与日月同辉!”
“好!”朱高煦欣慰颔首,“如此,孤便放心了。”
新的航程即将开启,满载着希望与使命的船队,很快便会犁开大洋的波涛。更多的移民将踏上这片充满未知的新大陆,为这个年轻的帝国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
朱高煦送走黄一峰后,独自在议政厅内踱步。孙旭东汇报中提及的,那混在移民中的“不大老实”的人,尤其是那些被严厉弹压却屡禁不绝的白莲教余孽,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这些人,会不会利用新移民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新政权的不熟悉,暗中发展势力,破坏帝国的稳定?甚至,与旧大陆某些势力,或是美洲内陆某些原住民部落勾结?
新京城内,阳光明媚,一片欣欣向荣。工坊昼夜不息,农田即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季,新规划的核心政治区域也已破土动工,到处都是建设的热潮。
但朱高煦的思绪,却已然越过了眼前的繁华,投向了更为遥远的大洋彼岸,以及那暗流涌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