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演龙 作品

第25章 四大名着:刘备求贤

檀溪的水花还未从的卢马的鬃毛上干透,刘备已牵着马走进一片竹林。雨后的青石路泛着潮气,竹叶片上的水珠滚落,砸在他沾满泥点的锦袍上。方才蔡瑁的箭雨仿佛还在耳边呼啸,他回头望了眼襄阳方向的炊烟,忽然觉得那座城像头卧着的猛虎,随时会扑过来咬断他的喉咙。 “先生可是中山靖王之后、左将军刘备?”竹林深处传来清朗的声音。刘备抬头,见个穿粗布道袍的老者正坐在石桌旁煮茶,鹤发童颜,手里的竹勺在陶壶里轻轻搅动,茶香混着竹香漫过来。

 “在下正是刘备,敢问先生高姓大名?”刘备松开马缰,拱手行礼。他的手还在发颤——方才的卢马腾空跃起时,他几乎以为自己要坠入溪底喂鱼。

 老者笑了笑,往两个粗瓷碗里斟茶:“老朽司马徽,在此地结庐而居,朋友们都叫我水镜先生。将军快请坐,这雨前龙井,刚采的。”

 刘备在石凳上坐下,接过茶碗时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才觉出些暖意。他望着碗里浮起的茶叶,忽然红了眼眶:“先生有所不知,备方才险些命丧檀溪。蔡瑁那贼子勾结曹操,欲置我于死地,若不是的卢马通灵,此刻早已身首异处。”

 司马徽呷了口茶,目光落在那匹浑身湿透的白马身上:“的卢马虽能跃溪,却护不了将军一世。将军奔波半生,屡败屡战,可知症结在哪?”

 刘备一怔,放下茶碗:“备愚钝。莫非是兵力不足?”

 “非也。”司马徽摇头,竹勺在壶沿轻轻一磕,“项羽拥百万之众,终败于刘邦之手;袁绍四世三公,坐拥河北,却在官渡一败涂地。可见胜负不在兵多,而在得人。”

 这句话像块石头砸在刘备心上。他想起早年追随自己的关羽、张飞,虽勇猛却不善谋略;后来的糜竺、孙乾,忠心有余却难定大局。每次战败奔逃,身边总缺个能运筹帷幄的人。他猛地站起身,对着司马徽深揖到地:“先生所言极是!备正是苦于无人辅佐,才屡遭颠沛。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肯出山相助,备愿拜为军师,早晚请教!”

 司马徽笑着扶起他:“将军错爱了。老朽不过是个山野村夫,惯了闲散日子,哪能担此重任?”他往刘备碗里添了些热水,“不过老朽倒识得两个有大才的人,将军若能请动其中一位,何愁天下不定?”

 刘备眼睛一亮,往前凑了凑:“愿闻其详!”

 “南阳卧龙岗有个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司马徽的指尖在石桌上轻轻点着,“此人常自比管仲、乐毅,胸藏天下三分之计,只是不肯轻易出山。”

 “还有一位呢?”

 “襄阳庞统,字士元,因相貌古怪,人送绰号凤雏。”司马徽呷了口茶,目光变得深邃,“这二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将军记住——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把这八个字在心里默念三遍,起身再拜:“先生可否为备引荐?备愿亲自登门求教!”

 司马徽却摇了摇头:“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这两位先生性情高傲,只肯辅佐识得他们的明主。老朽若去说情,反倒显得刻意了。”他指了指竹林外的路,“君当自去寻访。心诚则灵,将军若有这份诚意,不愁请不到贤才。”

 正说着,院外传来马蹄声,个穿青布衫的少年牵着马进来,见了刘备便躬身行礼:“小的徐庶,奉家母之命来向水镜先生请教经书。”他眼角余光瞥见刘备的的卢马,又看了看刘备身上的泥点,忽然道,“先生可是从檀溪过来?方才我在溪边见了许多箭矢,想来是遇着麻烦了。”

 刘备见他眉目清朗,说话爽利,不由得心生好感:“正是。我遇蔡瑁追杀,侥幸得脱。”

 徐庶冷笑一声:“蔡瑁这奸贼,早就想投靠曹操了。将军若信得过我,可先去新野暂避,我在襄阳有些朋友,能探听些消息。”

 司马徽在一旁笑道:“元直有经世之才,将军不妨与他同行。”

 刘备大喜,连忙谢过司马徽,又对徐庶道:“若蒙元直相助,备感激不尽!”

 三人结伴出了竹林,司马徽站在门口挥了挥手:“玄德公,记住老朽的话——欲成大事,先得民心,再得贤才。”

 往新野去的路上,徐庶果然谈吐不凡,不仅分析了曹操在许都的动向,还为刘备谋划了如何收拢荆州流民。走到淯水岸边时,徐庶忽然勒住马:“将军,前面就是新野地界了。我得先回家安顿家母,三日后必来投奔。”他从怀里掏出张地图,“这是南阳郡的详图,卧龙岗就在这处,将军可按图寻访孔明先生。”

 刘备接过地图,见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山川河流,连小村庄的位置都写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感叹:“元直真是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