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四大名着:回马荐诸葛
建安十三年的暮春,新野城的柳絮正飘得漫天都是。刘备握着徐庶的手站在府衙门口,看他把家眷的行李搬上马车,眼圈红得像染了血。 “元直,真的非走不可吗?”刘备的声音发颤,袖口的补丁被攥得皱成一团。这半年来,徐庶为他操练兵马、治理新野,把个弹丸小城打理得井井有条,连曹操派来的细作都被揪出了七个。
徐庶望着远处的太行山,喉结滚了滚:“主公,家母被曹操掳去许都,信里说若我不回去,就要……”他从怀里掏出信纸,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刺骨的寒意——“若庶不归,母必饮鸩”。
张飞在一旁按捺不住,提着丈八蛇矛就往外冲:“俺去许都把老夫人抢回来!让曹操那奸贼知道厉害!”被关羽一把拉住:“三弟休鲁莽,许都是曹操的地盘,此去无异于自投罗网。”
徐庶苦笑着摇头:“翼德将军的心意,庶心领了。曹操就是算准了我会投鼠忌器,才用老母作饵。我若不去,不仅老母性命难保,还要落个不孝的名声,日后主公招揽贤才,也会被人戳脊梁骨。”
刘备垂泪道:“是我无能,护不住元直的家人……”
“主公切莫自责。”徐庶从车上取下一卷地图,“这是我连夜画的新野布防图,曹操若来攻,可依此图布阵。城西的白河能引水灌敌,城南的芦苇荡可设伏兵,这些都是为您准备的。”
正说着,街上忽然传来哭喊声,几个百姓捧着鸡蛋、干粮跪在路边:“徐先生,您别走啊!是您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的!”徐庶翻身下马,对着百姓深深一揖:“父老乡亲们,徐某此去许都,心仍在新野。你们好生跟着刘皇叔,他是真正疼惜百姓的好主公。”
刘备看着这一幕,泪水终于忍不住滚落。他亲自为徐庶牵马,一步步送到城外的长亭。官道旁的垂柳被风吹得呜呜响,像谁在低声哭泣。
“主公留步吧。”徐庶翻身上马,玄色的披风扫过刘备的草鞋,“曹操虽用计骗我,但我徐庶绝非背主求荣之辈。到了许都,我必不献一计一策,主公放心。”
刘备攥着他的马缰不肯放:“元直此去,不知何日能再相见?”
“若天可怜见,待老母平安,庶必设法归来。”徐庶的声音哽咽,猛地一夹马腹,“主公多保重!”
马蹄扬起的尘土迷了刘备的眼。他望着徐庶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官道尽头的一个黑点,仍僵在原地不肯动。关羽、张飞劝了几次,他只摆手:“再等等,再看一眼……”
风卷着柳絮扑在他脸上,像谁的手在轻轻拍打。他忽然想起半年前徐庶初来新野时,也是这样一个飘着柳絮的日子,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衫,手里攥着水镜先生的推荐信,站在府衙门口腼腆地笑。
“大哥,都看不见人影了。”张飞瓮声瓮气地说,手里的长矛在地上戳出个小坑。
刘备这才如梦初醒,望着空荡荡的官道长叹一声,正准备拨转马头,却见远处的黑点突然调转方向,朝着新野这边飞奔而来。
“是元直!”关羽指着那个越来越近的身影。
徐庶的马跑得浑身是汗,到了长亭前猛地勒住缰绳,马前蹄腾空而起,他却顾不上喘气,翻身下马就抓住刘备的胳膊:“主公,庶差点忘了大事!”
刘备又惊又喜:“元直可是改变主意了?”
“非也。”徐庶抹了把脸上的汗,从怀里掏出块皱巴巴的帕子,“水镜先生曾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主公还记得吗?”
刘备点头:“自然记得,只是不知这二人是谁。”
“凤雏乃是襄阳庞统,字士元,此人有过人才智,只是相貌丑陋,恐难入常人眼。”徐庶顿了顿,目光变得无比郑重,“而那卧龙,便是南阳诸葛亮,字孔明!”
“诸葛亮?”刘备喃喃道,这个名字似乎在哪听过。
“正是!”徐庶往卧龙岗的方向指了指,“此人隐居南阳卧龙岗,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远在我徐庶之上!若论经天纬地之能,当今世上无人能及!”
刘备眼睛一亮,往前凑了凑:“元直此话当真?”
“庶岂敢欺瞒主公?”徐庶攥紧刘备的手,“我与孔明相识三年,深知其胸中韬略。他曾在隆中推演天下大势,说曹操占天时、孙权得地利,主公可占人和,三分天下而居其一。这样的奇才,主公若能请到,何愁大业不成?”
张飞在旁插言:“既有如此本事,派个人去叫来便是,何必费那功夫?”
“三弟休得胡言!”徐庶厉声打断,“孔明先生性情高傲,寻常礼节断难请动。主公必须亲自登门,斋戒沐浴,诚心求教,方显诚意。”他又叮嘱道,“此人常与崔州平、石广元等名士往来,主公去时若遇着他们,可多打听些孔明的喜好,说话需格外恭敬。”
刘备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又问:“元直可知孔明先生的具体住处?”
“卧龙岗有片竹林,里面有座茅庐,门上贴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那便是孔明的居所。”徐庶从怀里掏出张字条,“这是孔明的好友司马徽先生的住址,若主公遇着难处,可去水镜山庄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