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烟灰 作品

第229章 大发展时代,蹦跶的扶桑!(第2页)

 

张元初隔三差五就甩下话:“去基层遛遛,把那些什么快递郎、机械师、女话务员的门道摸清楚,别让新行当像没笼头的野马瞎跑。”

 

底下人苦哈哈地扛着账本走街串巷,连茶馆里说评书的都成了调查对象。

 

你瞅瞅,这世道连耍嘴皮子的都得持证上岗了。

 

最热闹的还属交通线,自打东北抓回来的扶桑移民被拉去修路,整个东部平原跟开了锅似的。

 

交通部的红头文件跟雪片似的往下砸:“别磨叽!卡车都快把土路压成麻花了,再修不快,你们干脆去赶牛车算了!”

 

原本想着给这些俘虏留点体面,谁成想工厂跟雨后的蘑菇似的冒出来,每天成千上万吨的钢材、煤炭要运。

 

商人堵在交通部门口拍桌子:“再走牛车,老子的货都得喂老鼠!”

 

这下好了,几百万小鬼子移民成了修路机器。

 

天不亮就被赶去工地,一天干十四五个小时,吃饭睡觉跟打仗似的,窝头往嘴里一塞就扛铁锹。

 

刚开始累死的都是些四五十岁的老家伙,工头还骂“不中用”,后来三十来岁的精壮汉子也开始倒在路基上。

 

可就算把人当牲口使,修路速度还是跟不上,毕竟每天有多少卡车在土路上蹦跶?那车辙子深得能埋头牛。

 

商人们干脆自已凑钱修路,反正是“各扫门前雪”,修个双车道够用就行。

 

就这么着,东部平原上的小公路跟蛛网似的铺开,虽说窄巴巴的,可总算让卡车跑得顺溜了。

 

至于教育界更是炸开了锅,工厂多了,工人兜里鼓了,送娃上学成了新时髦。

 

以前是“穷得叮当响,娃只能放牛放羊”,现在家长们跟赶庙会似的把娃往学校塞,闹得教室跟沙丁鱼罐头似的。

 

浙省的教育厅长拍着电报喊:“教室不够用啊!学生都蹲走廊背书呢!”

 

教育部部长周福文年前刚解决“没人上学”的愁事儿,现在又被“没老师”难住了。

 

咋办?干脆把那些戴瓜皮帽的老学究都请出来,虽说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家伙,可肚子里的墨水够足,教个一二三年级的国语、历史不在话下。

 

三年级往后再慢慢攒数理化老师,反正现在十岁的娃娃从头学识字也不晚,总比一辈子当睁眼瞎强。

 

眨眼到了41年四月,宁京的柳树刚冒新芽,张元初跟何敬之就在草地上支起了太阳棚。

 

两人一人捧一摞文件,活像两个在田埂上算账的老掌柜。

 

“扶桑最近跟打了鸡血似的!”张元初抖了抖手里的情报:“联合舰队在海上边天天练炮,三月中旬还往库叶岛塞了一个师团。

 

你瞧着吧,远东的雪一化,他们准得蹦跶!”

 

何敬之端起搪瓷缸喝了口茶:“早前你说扶桑要北上碰斯拉夫国的钉子,我还寻思你瞎掰,现在看情报,还真像那么回事。斯拉夫那边的雪开化了?”

 

“快了!”张元初敲了敲地图上的库叶岛:“扶桑现在是骑虎难下!自打退出咱这儿,把家底都砸在扩军上了。

 

海军舰炮擦得锃亮,陆军师团扩招到快没裤子穿了。再拖下去,国内米缸都要见底了,六月份前准得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