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宋记辣椒酱爆火
红星卤味厂的动作很快。没过多久,宋雪芝就收到了张建军寄来的第一批批量生产的“宋记秘制辣椒酱”样品。十几个塑料罐子整齐地码在纸箱里。 宋雪芝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一罐。色泽红亮,豆豉和芝麻清晰可见,香气扑鼻。
她用干净的勺子舀了一点品尝,眉头却微微蹙了起来。
“怎么了?味道不对?”宋红梅也凑过来尝了一口,“我觉得挺好啊,又香又鲜,跟你之前做的差不多啊。”
“妈,不是味道不对。”宋雪芝摇摇头,又仔细品了品,“是‘差点意思’。豆豉的发酵香不够醇厚,辣椒的辣度似乎有点飘忽,可能批次不同?而且这包装……”她拿起瓶子看了看,直摇头“太普通了,没有任何辨识度。放在货架上,谁会注意?”
她追求的是极致的口感和品牌形象。这第一批产品,只能算合格,离她心中的完美还有距离。而且,她发现另一个问题:这种简单的包装和封口,在常温下的保质期似乎不太理想。
“不行,得改进。”宋雪芝立刻给张建军打了电话,详细反馈了口感上的细微差异,要求他严格把控原料批次和熬制工艺的一致性,务必达到她之前寄去的样品水准。
同时,她也意识到技术瓶颈。为了延长保质期、保证风味稳定,光靠经验不行,需要科学支撑。
她利用在清华的资源,在周末找到了食品工程系和化工系的几位高年级学生,请教防腐、抗氧化以及风味锁定的技术问题,甚至愿意支付一些咨询费用。
这些学生虽然实践经验不足,但理论基础扎实,给了她不少启发性的建议和指导。
至于包装设计,宋雪芝这次没有选择自己动手。学业和家庭已经让她分身乏术。她想到了隔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托人联系,花钱请了一位颇有设计天赋的学生,提出了要求:简洁、醒目、有记忆点,不用太高级,重点突出家常的感觉。
宋雪芝给的钱太多了,几天后,设计师学生拿出了几份草图。
宋雪芝选中了其中一份主打红色系的包装,很满意。另外,她还跟宋红梅商量,想拍摄她的头像,放到罐子上作为宣传。
后世梦境里名噪一时的“老干妈”,一开始就是这么火的。
可能这种真人形象会给购买顾客一种健康放心的感觉。
而且她记得老干妈在后世可火得很,后来还上市了。可见调料品这个民生行业,大有可为。
她跟宋女士说了后,宋红梅又惊又喜,还有点不好意思:“这……这能行吗?我一个老婆子……”
“当然行!就这么定了!”宋雪芝拍板。她立刻联系了一家照相馆来给母亲拍照片。
随后打电话给厂里,让张建军再去联系本地玻璃瓶厂和印刷厂,定制了印有“宋妈妈”头像的专属玻璃罐和标签。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宋雪芝利用一个周末,亲自飞了一趟工厂所在地。亲自检查产品生产线,还跟几家供销社和商场顺利谈妥了长期、稳定、优质的供货合同。
一切准备就绪,“宋记秘制辣椒酱”带着“宋妈妈”温暖的笑容,正式大规模投产,并迅速通过之前卤味铺开的渠道,进入了首都及周边城市的合作社、副食品商店,甚至开始尝试进入百货商场。
如宋雪芝之前所预料,销售量非常可观。
这个年代,调味料还不像后世那么充足。现在供销社里是已经出现瓶装的油盐酱醋了,可再早几年,在没有改革开放,还在采用票券的时代,油盐酱醋都是放在一个大缸里,人们要买,就得自己带容器装壶,让营业员给他们称几斤半斤的。
要不然,打酱油怎么会叫打酱油呢。
所以辣椒酱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城里这个庞大的市场空白。
“老板!再来两瓶那个带老太太头像的辣椒酱!拌面绝了!”
“香!真香!就是有点辣,嘶哈……但就是停不下来啊!越吃越上瘾!”
“原来这‘宋妈妈’就是那个卖卤味的‘宋记’啊!难怪味道这么正!他们家东西错不了!”
赞誉声如同潮水般涌来。那独特的鲜香复合味、恰到好处的辣度、以及瓶身上亲切的“宋妈妈”头像,迅速俘获了消费者的心和胃。
虽然也有人被辣得直灌水,但那份让人欲罢不能的“瘾”却牢牢抓住了他们。
“宋记”的品牌,从卤味延伸到了调味品领域,知名度再次飙升。
还有的北方人,专门买这样一瓶辣椒酱,就为了蘸馒头吃。
宋雪芝看着厂里节节攀升的销售额和利润,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辣椒酱的利润空间比卤味更大,走量也更快,加上卤味厂本身的收益,她的现金流变得前所未有的充裕。
光是这一个,她账户上就多出了几万块。
这天,沪市的李中介又打来了电话,兴奋不已:“宋老板!好消息!法租界那边又放出来两套位置相当不错的洋房……”
“李经理,”宋雪芝笑道:“法租界那两套,位置你觉得可以的话,直接帮我拿下。价格你谈,别太离谱就行。其他的暂时不考虑,我只要法租界和浦东的。浦东那边最近有什么动静吗?”
李中介在电话那头愣了一下。这位宋老板对浦东那片“烂泥塘”的执着简直让他费解,但更多的是震撼于她这种“闭眼买”的豪气。法租界的洋房说买就买,连看都不看!他压下心中的疑惑,连忙应道:“好好好!法租界那两套我马上去办!浦东……浦东最近还是老样子,不过您之前看中的那片区域附近,好像有风声说要修条路?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嗯,知道了。有合适的浦东房源,第一时间通知我。”宋雪芝挂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