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接手魏国
随着宋文彦和钱瑞的三艘铁船开往原魏国的河港,并且和叶锦璃们汇合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已经十分明确了。
在接下来的整个春天里,叶锦璃等人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开始了对魏国故地的接管与重塑。
灭国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他们便以夏国制度为蓝本,迅速将魏国改设为“魏郡”,行政架构的换血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
原魏国那腐朽不堪、如同毒瘤般的官僚体系被连根拔起,曾经作威作福的贵族们纷纷被无情地关进大牢,听候公正的发落;
与此同时,大刀阔斧的魏郡土地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
被魏国贵族们强取豪夺、侵占已久的土地,如同久别重逢的孩子,重新回到了魏郡百姓温暖的怀抱。
孙裕手持魏郡地图,与文书们日夜核对户籍田亩,将夏国的制度逐字逐句地誊抄在魏郡的公告栏上。
墨迹未干,便有识字的百姓凑上前,用粗糙的手指点着文字,低声念出夏国新规。
当魏地百姓逐渐接受了夏国新规矩后,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举措迅速提上日程——按户籍签字发放粮食。
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心田。
开仓放粮,无疑是稳定魏国百姓民心的第一剂猛药,也是叶锦璃他们赢得百姓信任与支持的关键一步。
叶锦璃站在魏国国库高耸的仓廪前,看着士兵们撬开锈蚀的铜锁,霉味与粟米的香气混杂着涌出。
众人定睛一看,仓内堆积如山的粮食,竟有半数已因长期封存,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发霉变质,令人惋惜不已。
叶锦璃毫不犹豫地下令:“将好粮仔细筛选,严格按照户籍分发给百姓,每户先领三斗,务必保证公平公正;
那些霉变的粮食,已无法食用,就不要了,魏国战死的兵卒另寻地方安葬,务必做好防疫措施,防止瘟疫发生,保障百姓的健康安全。”
当衣衫褴褛的魏国百姓捧着陶罐,在施粥棚前领到冒着热气的粟米粥时,许多人跪在地上,对着夏国士兵磕头,泪水滴进粥里,漾开一圈圈涟漪。
财货的分配,更是彰显了叶锦璃等人的雷霆手段。
魏国贵族的庄园被逐一查封,如同被揭开面纱的神秘宝藏。
那些箱笼里堆积如山的金银玉器、色彩斑斓的绸缎布匹,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士兵们认真细致地将这些财物登记造册,一部分被充入魏郡官库,成为未来建设魏郡的重要资金储备;
另一部分则由赵崇年带着百姓代表,在热闹的集市上当众分发给最贫苦的人家。
那一刻,集市上人头攒动,百姓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一位瞎了眼的老妪,在黑暗中生活了太久,早已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当她颤抖的双手摸到分到的半匹粗布时,那粗糙的触感让她瞬间愣住。
随后,她的手开始反复摩挲着布料,仿佛在触摸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突然,她放声大哭起来,那哭声中饱含着无尽的悲痛与委屈,也有着对新生活的一丝欣喜:“我儿战死沙场,魏王从未给过一文抚恤金,夏国……夏国是真的给咱们活路啊!”
她的哭声,如同重锤一般,敲打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也让赵崇年心中五味杂陈。
赵崇年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百姓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光亮。
他悄悄地抹了把脸,那脸上既有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有对夏国新政的自豪。他虽然是一个粗人,但是他知道这正是他想要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严峻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粮食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魏国粮仓里的粮食,在源源不断的发放中,如同沙漏中的沙子,迅速减少。
因战乱导致的饥荒尚未缓解,魏郡各地的施粥棚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百姓们的需求如饥似渴。
当最后一仓陈粮见底时,叶锦璃看着军需官递来的粮册,眉头紧锁。
钱瑞站在一旁,忍不住开口建议道:“璃姐,要不……把咱们带来的压缩饼干先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