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鸟2023 作品

第388章 第四代计算机终于出来了!

助理小李最近几天走路都带着风,下巴抬得比平时高了那么几分。

 

遇见相熟的同事,还会主动把手里的一沓报纸递过去,热情洋溢地指着上面的大标题:“瞧见没?咱们国家现在也能自己造碳纤维了!还是t300级别的!厉害不厉害?”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小李便会与有荣焉地挺起胸膛,仿佛那报纸上每一个赞扬的字眼,都是在夸他自己似的。

 

当然,他心里也清楚,这泼天的功劳,真正的主角是谁。

 

这不,他抱着最新一期的《津门日报》、《科技先锋报》还有几份行业内部的简报,兴冲冲地走进了白杨的办公室。

 

彼时的白杨,正对着一堆图纸凝神思索,鼻梁上架着的黑框眼镜让他本就沉稳的气质更添了几分儒雅。

 

“所长!您快看!”小李将报纸一股脑儿摊在白杨宽大的办公桌上,指着其中最显眼的一篇报道,眉飞色舞地说道:“《人民日报》都夸了!说咱们这是‘科技引领未来,实干铸就辉煌’!还有这篇,津门日报的,把滨海厂的工人都夸成花了,说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

 

白杨抬起头,目光在那些熟悉的标题上扫过,微微颔首,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小李见自家所长如此淡定,心里那点小小的“不平”又开始冒头了。

 

他凑近了些,压低了声音:“所长,这报纸上,从头到尾,就没提过您一个字儿。这t300的技术是您拿出来的,那专项资金也是您想办法从……咳,从所里拨过去的,就连滨海厂那帮技术员,好多都是咱们所里培训班出来的。怎么到头来,连个名字都不能提一提呢?这也太……”

 

小李挠了挠头,想找个合适的词,最后憋出一句:“太亏了!”

 

说完,他又赶紧补充道:“当然了,所长,我也就是替您抱屈。我知道,您的身份特殊,干的都是顶顶重要的大事,保密是第一位的。我就是……就是觉得,您这么大功劳,当个无名英雄,有点儿,嗯,太低调了。”

 

白杨闻言,放下了手中的铅笔,端起桌上的搪瓷缸子,慢悠悠地呷了一口热茶。

 

茶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带着一股子亲切的市井香气。

 

他看着小李那副既替自己“鸣不平”又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的模样,不禁莞尔。

 

这小子,还是年轻啊,容易激动。

 

“小李啊,”白杨放下茶缸,语气平和地说道,“功劳是谁的,历史会记住。我们做科研的,追求的是技术上的突破,是国家实力的提升。至于名字能不能上报纸,那都是细枝末节,不重要。”

 

他顿了顿:“t300的成功,确实值得高兴。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你看……”

 

他指了指桌上那堆刚刚还在研究的图纸,“新的挑战,已经摆在眼前了。”

 

小李顺着白杨手指的方向看去,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和符号他一个也看不懂,但他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复杂与艰深。

 

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心中对白杨的敬佩又深了一层。

 

是啊,所长是什么样的人物?

 

岂会拘泥于这些虚名?

 

自己这点见识,还是太浅薄了。

 

“所长说的是!”小李立刻收起了那点“小抱怨”,表情重新变得严肃而崇敬,“我明白了!我们研究所就是要干大事,干改变国家命运的大事!”

 

白杨欣慰地点了点头,拿起报纸,象征性地翻了翻,然后便将其推到一边。

 

重新拿起了铅笔,指着图纸上的一处对小李说道:“你去资料室,帮我把关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蚀刻工艺’的最新外文文献找几份过来,要最新的。”

 

“好嘞!所长,我马上去!”小李响亮地应了一声,转身便风风火火地出去了。

 

看着小李充满干劲的背影,白杨无奈地摇了摇头,嘴角却噙着一抹淡淡的笑意。

 

年轻人有点热血和冲劲是好事,只要引导得当,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至于那些虚名,于他而言,确实如浮云一般。

 

他更在意的,是那些图纸上即将变为现实的科技,是这个国家在追赶世界脚步时,能够迈得更快、更稳。

 

接下来的日子,随着t300碳纤维项目正式投产的喧嚣渐渐平息,白杨的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研究所的工作依旧繁忙,但相较于项目攻坚阶段,总算是能喘口气了。

 

他开始有意识地将一部分工作交给手下的几个核心骨干,忙碌了大半年,也该回家好好陪陪老婆孩子,尽一尽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了。

 

这天是周日,天气晴好,秋高气爽。

 

白杨难得没有加班,一大早就带着妻子钱雯惠和女儿白浅浅,拎着些水果点心,回了岳父钱钟文家。

 

白浅浅如今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

 

小丫头穿着一件粉色的碎花小棉袄,扎着两个羊角辫,一进门就“外公外婆”地叫个不停,甜糯的童音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钱钟文和老伴儿也是稀罕得不行,轮流抱着外孙女,逗得小丫头咯咯直笑。

 

午饭是钱雯惠和她母亲张罗的,四九城的地道家常菜,炖得酥烂的红烧肉,焦香扑鼻的干炸丸子,清爽可口的拍黄瓜,还有一锅热气腾腾的白菜豆腐汤。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其乐融融。

 

饭后,钱雯惠陪着母亲在厨房收拾碗筷,白浅浅在外婆的指导下,拿着一块小抹布有模有样地擦着桌子,逗得老太太合不拢嘴。

 

白杨则和岳父钱钟文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喝着茶,闲聊起来。

 

钱钟文呷了一口茶,目光不经意地瞥了一眼放在茶几上的《人民日报》,上面正是前些天关于t300碳纤维投产的报道。

 

他放下茶杯,看似随意地问道:“杨子,最近报纸上天天说的那个碳纤维,技术含量很高吧?”

 

白杨笑了笑,点了点头:“嗯,算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尖端的一种新材料,用途很广泛,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领域,是关键的战略物资。”

 

钱钟文眼神微微一凝,沉吟片刻,又问道:“我听说,这个项目……是你们研究所在背后支持的?”

 

虽然报道中没有提及白杨的名字,但钱钟文身处体制内,多少还是能听到一些风声,再加上自己女婿的身份和能力,他心里隐约有些猜测。

 

白杨没有隐瞒,坦然承认道:“是的,核心技术是我们研究所提供的,滨海厂那边主要是负责具体的生产和工艺放大。”

 

钱钟文闻言,端着茶杯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他深知,这种级别的技术突破,背后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智慧。

 

自己这个女婿,真是越来越让他看不透了。

 

“了不起啊!”钱钟文由衷地赞叹了一句,随即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眉头微微蹙起,“不过,我听说搞这种尖端项目,投入都非常大。滨海厂那边底子薄,部里的拨款也是僧多粥少,你们研究所……哪来这么多资金支持这么大的项目?”

 

这才是钱钟文真正想问的。

 

技术上的突破固然令人震惊,但支撑这种突破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同样不是一个小小的研究所能够轻易承担的。

 

他虽然不直接管科研经费审批,但也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白杨闻言,放下茶杯,不答反问:“爸,您还记得娄广成吗?”

 

“娄广成?”钱钟文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你说的是当年三轧钢那个……后来去了香江的娄广成?”

 

对于娄广成,他还是有些印象的。

 

当年白杨还在轧钢厂当技术员的时候,就和这个娄广成走得很近,后来娄广成辞职南下,他还觉得有些可惜。

 

“对,就是他。”白杨点了点头,语气平淡地说道:“当年他去香江,我给了他一些建议和技术支持。这些年,他在那边做得还不错。”

 

“何止是不错啊!”钱钟文感慨道,“我听一些南边的朋友说起过,这个娄广成现在在香江可是个大老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涉足的产业也多。”

 

白杨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我们研究所的一些科研成果,不适合直接在国内推广或者不方便由我们出面的,就通过娄广成在香江那边进行商业转化。”

 

“比如,前几年我捣鼓出来的一些小玩意儿,像那种插卡的游戏机,还有一种新的碳酸饮料配方,包括我们厂之前生产的那种幸福250摩托车,也授权给了他在海外生产销售。”

 

钱钟文听得眼睛越睁越大,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疑惑,逐渐变成了震惊。

 

红白游戏机?

 

碳酸饮料?

 

摩托车?

 

这些听起来似乎跟高精尖的碳纤维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竟然能赚到支撑起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的资金?

 

他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白杨:“就……就靠这些?”

 

白杨淡然一笑:“爸,您可别小看这些‘小玩意儿’。游戏机和碳酸饮料,利润非常可观,市场需求也大。摩托车在东南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畅销品。”

 

“这些产业,单个看起来或许不起眼,但汇聚起来,产生的现金流是相当惊人的。”

 

“娄广成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他把这些业务打理得很好,研究所也能从中获得持续的资金回报,用于支持更重要的科研项目。”

 

钱钟文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一时间竟然有些失语。

 

他一直以为白杨只是个醉心科研的技术天才,没想到,在商业运作和资本积累方面,竟然也有如此深远的布局和惊人的手腕!

 

通过娄广成这个“窗口”,将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再反哺国内的科研事业,这简直是一盘大棋!

 

这一刻,钱钟文心中对白杨的认知,再次被彻底颠覆。

 

这个女婿,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能理解的范畴。

 

他仿佛是一个站在更高维度的人,在下一盘凡人难以窥探全貌的棋局。

 

震撼过后,钱钟文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一个曾经让他困惑不已的巨大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