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第四代计算机终于出来了!(第2页)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异常凝重,试探性地问道:“杨子,我记得……去年,好像有一笔数额非常巨大的外汇资金,通过特殊渠道回流到了国内,好像……好像有八十亿,还是美金?”
钱钟文身居一定的位置,对于一些高度机密的事情,虽然不能完全知晓内情,但多少能听到一些风声。
那笔高达八十亿美金的巨款,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只是具体来源一直是个谜。
他当时也曾暗自猜测过,但从未将它与自己的女婿联系起来。
然而,在听完白杨关于娄广成和香江商业运作的解释后,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浮现。
白杨看着岳父那副小心翼翼又带着几分期盼的眼神,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端起茶杯,又呷了一口茶。
几秒钟后,白杨放下茶杯,目光平静地迎向钱钟文的注视,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
一个简单的点头,却仿佛一道惊雷,在钱钟文的脑海中炸响!
“嘶——”钱钟文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他手中的茶杯都险些握不住,茶水晃荡出来几滴,烫在了他的手背上,他却浑然不觉。
八十亿美金!
真的是他们研究所弄回来的!
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钱钟文比谁都清楚。
在国家外汇储备极其紧张的这个年代,这笔钱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以引进多少先进的设备,可以支持多少关键技术的研发,甚至可以在国际上争取到多大的话语权!
他原以为白杨只是在科研上天赋异禀,后来发现他在商业布局上也深不可测。
现在看来,自己还是远远低估了这个女婿的能量!
这已经不是“厉害”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了,这简直是……通天之能!
钱钟文感觉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咚咚咚”地狂跳,好半晌才勉强平复下来。
他张了张嘴,无数的疑问涌到嘴边,比如这笔钱的具体来源,娄广成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白杨又是如何一步步布局操作的……
但最终,他还是把这些疑问都咽了回去。
他知道,有些事情,不该问,也不能问。
既然白杨没有主动细说,就证明这些都属于高度机密。
他能坐到今天的位置,这点政治觉悟和保密意识还是有的。
知道了不该知道的,对他,对白杨,甚至对整个钱家,都没有任何好处。
“好,好啊……”钱钟文深吸几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
他端起茶杯,掩饰性地喝了一口,然后由衷地感慨道,“杨子,国家有你这样的栋梁之材,是幸事,是幸事啊!”
这一刻,他心中再无任何疑惑,只剩下对女婿深深的敬佩和自豪。
白杨微微一笑,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他知道岳父已经明白,也知道岳父的为人,有些事情点到即止即可。
随后,翁婿俩便默契地岔开了话题,聊了些家长里短,比如白浅浅上学的事情,比如钱雯惠工作上的近况,气氛重新变得轻松而温馨。
晚饭依然是在岳父家吃的。
饭后,白杨和钱雯惠带着玩累了已经在妈妈怀里睡着的白浅浅告辞回家。
路上,钱雯惠靠在白杨的肩膀上,轻声问道:“今天爸跟你聊碳纤维的时候,我看他表情挺复杂的,后来又聊了什么?感觉他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白杨握着妻子的手,笑了笑说:“没什么,就是随便聊了聊研究所的一些事情,可能爸觉得我工作挺努力的吧。”
钱雯惠冰雪聪明,自然知道丈夫没有说实话,但她也没有追问。
她了解白杨,知道他身上肩负着许多不能轻易言说的责任和秘密。
她只需要默默地支持他,给他一个温暖的港湾,就足够了。
回到家中,安顿好女儿,夫妻俩简单洗漱后便相拥而眠。
窗外月色如水,夜色静谧。
第二天,白杨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研究所。
刚走上楼梯,就看到自己的办公室门口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人约莫三十岁上下,身材清瘦,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却显得异常明亮和专注。
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卡其布工作服,手里紧紧抱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文件袋,神情略带几分焦急和期待。
助理小李正陪在他身边,低声说着什么。
看到白杨过来,小李赶紧迎了上来,汇报道:“所长,这位是沈桦林同志,他说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向您汇报,已经在这儿等了快半个小时了。”
白杨的目光落在来人身上,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桦林,你怎么来了?”
沈桦林,白杨的大学同学,也是他当年刻意结交的科研天才之一。
与白杨主攻材料和精密机械不同,沈桦林在数学和逻辑思维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当时还相对冷门的计算机领域。
如今,沈桦林在中科院下属的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同时也在四九城大学兼任教职,是国内计算机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虽然他和白杨不在同一个研究所,但实际上,他所负责的几个关键计算机攻关项目,一直都受到白杨这边或明或暗的资金和方向性指导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沈桦林领导的团队,也可以算是白杨庞大科研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白杨!”看到白杨,沈桦林原本有些焦灼的表情瞬间被激动所取代,他快步上前,声音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有……有重大突破!”
白杨见他这副模样,心中便已有了几分猜测。
他点了点头,对小李说道:“小李,给我和沈研究员各泡一杯浓茶进来。”
然后侧身对沈桦林做了个“请”的手势,“进来说吧。”
两人一前一后走进宽敞明亮的所长办公室。
刚一关上门,还没等白杨在办公桌后坐定,沈桦林就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牛皮纸文件袋放到了白杨的桌上,激动地说道:“白杨,成了!我们……我们成功了!最新型的计算机,出来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从文件袋里抽出一份厚厚的报告,双手递给白杨,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像一个急于向家长展示优异成绩单的孩子。
白杨接过报告,示意沈桦林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下。
他翻开报告的第一页,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摘要和关键数据。
这份报告的标题是《关于“曙光一号”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总结暨性能测试报告》。
随着一页页翻阅,白杨的眉头渐渐舒展,眼神也越来越亮,到了后来,嘴角甚至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喜之色。
报告中详细列举了“曙光一号”的各项技术参数:
中央处理器(Cpu):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主频达到了惊人的8mhz(兆赫兹)!
内存(rAm):高达1mB(兆字节)!并且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
外存储器:配备了20mB容量的温彻斯特硬盘,以及5.25英寸软盘驱动器。
操作系统:自主研发的“启明星os1.0”,支持多道程序分时处理。
编程语言:支持fortrAn、CoBoL、pAsCAL以及C语言。
运算速度:峰值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100万次(1mips)!
……
这一系列的参数,让白杨的心脏都忍不住加速跳动起来。
第四代计算机!
这绝对是妥妥的第四代计算机的标准!
而且,从某些指标来看,比如Cpu主频和内存容量,甚至比他记忆中前世同时期,西方国家最先进的第四代计算机还要优秀一些!
要知道,前世英特尔公司在1974年推出的8080微处理器,主频也才2mhz。
而苹果公司1977年推出的Appleii,内存标配也只有4kB,最大扩展到48kB或64kB。
iBmpC在1981年推出时,标配内存也只有16kB或64kB。
而眼前的“曙光一号”,其性能参数简直是跨越式的领先!
这不仅仅是追赶,这在某些方面已经是超越了!
白杨强压下内心的激动,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沈桦林:“桦林,这……这报告上的数据,都经过反复验证了吗?”
沈桦林用力地点了点头,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白杨,你放心!每一个数据,我们都组织了最严格的测试和交叉验证,绝对准确无误!”
“我们不仅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了长时间的烤机测试,还实际运行了多个大型科学计算程序和数据处理任务,性能稳定,结果精确!”
得到肯定的答复,白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他知道,为了这一天,沈桦林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多少心血。
从最初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关键元器件的攻关,再到整体架构的设计和软硬件的协同开发,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而他自己,也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个项目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包括一些超前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的方向指引,以及最重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和宽松的科研环境。
“好!太好了!”白杨忍不住一拍桌子,由衷地赞叹道,“桦林,你们立了大功!这是足以载入科技史册的重大突破!”
沈桦林被白杨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他挠了挠头,谦虚地说道:“主要还是你的方向指引得好,还有研究所这边不计成本的投入。没有这些,我们就算有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白杨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过谦。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然后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样机已经出来了,对吗?”
沈桦林猛地抬起头,脸上的激动之情再次溢于言表。
他用力地点头:“出来了!白杨!样机已经组装调试完毕,就安放在计算所的特级机房里,现在……现在就能开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