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白杨大胆的想法!四十亿美元的开支!
白杨听沈桦林这么一说,眼中精光一闪,心中那份按捺已久的激动如同即将喷薄的火山,再也抑制不住。
他几乎是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声音因为亢奋而显得有些高昂:“好!桦林,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过去!小李!”
守在门外的小李听到召唤,立刻推门而入,身姿笔挺:“所长,您吩咐。”
“马上安排车,去计算所!”白杨大手一挥,带着不容置疑的果决。
他现在一分钟都不想多等,恨不得立刻瞬移到那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曙光一号”面前,亲手触摸那冰冷而又滚烫的机身。
“是!”小李没有丝毫犹豫,转身就去安排。
他跟在白杨身边久了,深知这位年轻的所长一旦做出决定,必然有其深意。
而且,看沈研究员那副激动得快要手舞足蹈的模样,以及所长脸上罕见的兴奋潮红,小李也猜到,这必定是天大的好事。
沈桦林见状,更是激动不已,他搓着手,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连连点头:“好好好,白杨,我这就带你过去!机器都预热好了,随时可以展示它的全部性能!”
车子一路疾驰,约莫一个小时后,便稳稳地停在了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大楼前。
这里白杨也来过几次,但每一次都行色匆匆,主要是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和资源协调。
今天,他却是以一个“验收者”和“见证者”的身份而来。
计算所的领导班子早已得到消息,在楼下等候。
见到白杨和沈桦林下车,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快步迎了上来,热情地伸出手:“白杨所长,欢迎欢迎!桦林可是把你的耳朵都快念叨出茧子了,说你一定会对我们的‘曙光一号’大吃一惊!”
这位是计算所的现任所长,周培明院士,一位在计算机领域耕耘数十年的老前辈。
白杨重生前就对他敬仰有加,此刻更是客气地握住他的手:“周所长,您太客气了。应该是我们感谢计算所的同志们,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番简短的寒暄后,众人簇拥着白杨和沈桦林,直奔位于地下,守卫森严的特级机房。
推开厚重的金属隔音门,机房内灯火通明,一排排整齐的机柜发出低沉的嗡鸣声,指示灯闪烁不定。
而在机房最中央,一个由数个大型机柜组成的庞大阵列,便是今天的主角——“曙光一号”。
它的外壳是低调的灰白色,但此刻在白杨眼中,却比任何珠宝都要耀眼。
沈桦林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带着难以言喻的自豪,向白杨介绍着各个组成部分:“白杨,你看,这边是中央处理单元,我们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便后续升级。”
“那边是内存阵列,1mB的drAm芯片,还有这个,20mB的温彻斯特硬盘,国产的!虽然比起国外的技术还有差距,但我们做到了从无到有!”
白杨一边听着,一边仔细观察。
他甚至能从机柜的散热孔闻到那股新机器特有的、略带炙热的金属和塑料混合的味道。
他伸出手,轻轻触摸着冰凉的金属外壳,心中感慨万千。
这就是第四代计算机!
而且是完全由国人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第四代计算机!
“启动吧。”白杨深吸一口气。
沈桦林用力点头,走到主控制台前,深吸一口气,然后在几位操作员的协同下,依次按下了启动按钮。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机柜上的指示灯次第亮起,风扇的转速逐渐提升,发出更为雄浑的嗡鸣。
控制台前,连接着“曙光一号”的显示终端屏幕闪烁了几下,随即出现了一行行启动信息。
【启明星os1.0正在启动…】
【系统自检中…】
【Cpu…ok】
【内存…ok】
【硬盘…ok】
【外设…ok】
【系统准备就绪。】
当看到熟悉的命令行提示符出现时,机房内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欢呼和掌声。
许多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眼眶都湿润了。
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器的启动,这是他们无数个日夜奋战的结晶,是中国计算机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白杨也忍不住鼓起了掌。
他走到控制台前,对沈桦林说:“我来试试?”
“当然!白杨,请!”沈桦林激动地让开了位置。
白杨坐下,手指在键盘上轻快地敲击起来。
他先是输入了一些基础的系统查询命令,查看了Cpu负载、内存使用情况、磁盘空间等信息。
然后,他调出了预装的一些测试程序和应用软件。
他熟练地操作着,运行了一个大型的流体力学计算模型。
这个模型在前世,即便是八十年代中期的计算机,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只见屏幕上数据飞快地滚动,Cpu占用率瞬间飙升到高位,“曙光一号”的散热风扇发出了更加强劲的呼啸。
白杨的目光紧紧锁定屏幕,手指偶尔在键盘上敲击几下,调整参数或发出新的指令。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机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白杨和那块小小的显示屏上。
大约二十分钟后,随着屏幕上最后一行结果的输出,白杨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他站起身,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峰值运算速度,稳定在每秒100万次以上。多道程序分时处理响应迅速,系统资源调度合理。启明星os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也超出了我的预期。”白杨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敲击在在场科研人员的心坎上。
“桦林,”他转向沈桦林,眼中充满了赞赏,“你们干得非常出色!这台‘曙光一号’,无论是硬件性能还是软件系统,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
这话一出,机房内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沈桦林激动得脸颊通红道:“白杨,这……这离不开你的高瞻远瞩和大力支持。没有你最初提出的那些构想,没有研究所持续的资金投入和宽松的科研环境,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就!”
他这话是发自肺腑。
白杨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曙光一号”的研发,但他的许多超前理念,比如模块化设计、自主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对risC(精简指令集)架构的早期关注,都为“曙光一号”的研制指明了方向,少走了许多弯路。
更不用说,白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项目争取到的源源不断的资金和各种稀缺资源。
白杨拍了拍沈桦林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桦林,这是属于你们团队的荣耀。我只是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事情。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辛苦了,同志们!”
他转向机房内所有科研人员,深深鞠了一躬。
众人连忙鼓掌,许多老研究员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知道,这一躬的分量有多重。
“好了,庆祝的话我们稍后再说。”白杨直起身,脸上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但眼中的笑意却怎么也掩饰不住,“现在,我有一个重要的决定要宣布。”
他顿了顿,看着众人期待的目光,朗声说道:“小李!”
“到!”小李立刻应声。
“你马上联系院里,就说我说的,以中科院和我所的名义,对此次参与‘曙光一号’计算机项目的所有工程师、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和后勤保障人员,进行通报嘉奖!”
“同时,造册统计所有参与人员名单及贡献,我们将根据功劳大小,发放奖金!最少的,也保证有三个月的工资作为奖励!”
“哗——!”
白杨这话一出,整个机房瞬间沸腾了!
“三个月工资!天哪!”
“白杨所长万岁!”
“这下可以给家里添置大件了!”
“我……我要给我媳妇买台缝纫机!”
“我想换辆凤凰牌自行车!”
科研人员们,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
这个年代,大家虽然都讲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但谁不希望自己的辛勤付出能得到认可?
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所改善?
三个月工资,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
要知道,很多家庭一年的积蓄可能都不到这个数。
沈桦林和周培明院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和感激。
他们知道,白杨这是在用最直接、最实在的方式,肯定大家的功劳,激励大家的士气。
看着底下欢欣鼓舞的众人,白杨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微笑。
他知道,对于这些可爱可敬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精神上的鼓励固然重要,但物质上的奖励,同样能给他们带来最直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一片欢腾中,白杨又与周培明院士和沈桦林等人商议了一些“曙光一号”后续的测试、优化以及小批量生产的计划,这才在众人的簇拥下,离开了计算技术研究所。
返回自己研究所的路上,小李一边开车,一边忍不住问道:“所长,这个奖励标准……计算所那边人可不少,三个月起步,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白杨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闻言淡淡一笑:“多吗?不多。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远不止这点奖金能够衡量的。”
“小李,你回去后拟定一个详细的奖励方案。主要贡献者,比如像沈桦林这样的核心骨干,奖励标准可以定为十二个月的工资,外加一些实物奖励,比如海鸥手表、凤凰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甚至可以考虑奖励几台黑白电视机。”
“其他参与人员,根据贡献大小,分为三档,分别是九个月、六个月和三个月工资。另外,所有参与人员,年底的评优评先,也要优先考虑。”
小李听得暗暗咋舌。
十二个月工资!
这差不多是普通工人好几年的收入了!
还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这些紧俏物资,这手笔,实在是太大了!
他有些担忧地说道:“所长,这么高的奖励标准,我怕……我怕报上去,上面部里会不会有不同意见?毕竟,这先例一开……”
白杨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你只管把方案做扎实,把每个人的贡献和对应的奖励等级都列清楚,有理有据。方案做好了,我来签字。至于提交给上面,也由我亲自去沟通。出了问题,我担着。”
听到白杨这番话,小李心中顿时安定下来。
他太清楚自家这位年轻所长的能量了。
从最早的特种合金,到后来的战斗机等等,再到这次的第四代计算机,哪一项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成果?
白杨所长在上面的分量,早已非同一般。
既然所长敢这么说,那就一定有他的把握。
“是!所长,我明白了!我回去马上就办!”小李的声音也变得坚定起来。
白杨点了点头,重新闭上眼睛,脑海中却在飞速运转。
“曙光一号”的成功,比他预想中还要早了至少一到两年,而且性能如此卓越,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这意味着,很多他之前规划的,需要依赖高性能计算机才能推动的项目,现在都可以提前启动了。
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开启中国的“网络元年”。
当然,以目前国内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想要像后世那样大规模普及互联网,接入千家万户,还为时尚早,那纯粹是天方夜谭。
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重点高校、核心科研院所、军方关键部门以及政府的核心决策机构之间,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却是完全可行的。
这将极大地提高科研效率,加速信息流转,优化资源配置。
比如,高校的尖端科研项目数据可以实现快速共享和协同分析;
军方的武器研发和战略推演,可以得到强大的算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