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六家厂子的试点
从那天起,李国强和华东汽车制造厂的全体技术人员,都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学习状态。
李国强将那份报告复印了多份,分发给厂里的技术骨干,并亲自组织学习小组,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进行研讨。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他拿着报告,对照着厂里的实际情况,一遍又一遍地思考,如何将这些超前的理念和技术,与他们现有的生产条件相结合。
他遇到了很多困难。
报告中提到的许多材料,他们从未听说过,更别说生产了;
许多生产工艺,他们连设备都没有,更别说掌握了;
许多管理理念,更是颠覆了他们几十年来形成的固有思维。
但他没有退缩。
每当遇到瓶颈,他就会查阅资料,向省里的专家请教,甚至写信到上面,希望能得到更详细的指导。
他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但为了国家的汽车工业,为了厂子的未来,他必须拼尽全力。
在李国强的带动下,整个华东汽车制造厂都动了起来。
技术人员们白天在车间里实践,晚上在办公室里学习,讨论声、争论声不绝于耳。
工人们也感受到了这股前所未有的干劲,他们看到厂长和工程师们为了技术而废寝忘食,也开始主动学习,积极改进自己的操作。
虽然目前他们还没有拿到具体的丰田技术图纸和详细资料,但仅仅是这份战略报告中所透露出的冰山一角,就已经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未来。
李国强每天都会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遇到的问题。
……
在四九城,汽车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筹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白杨作为办公室主任兼总工程师,每天都要参加各种会议,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审阅大量的技术资料和报告。
他深知,要将脑海中那庞大的丰田技术体系,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工业理念、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变革。
他首先着手的是人才队伍的组建。
他向领导小组提出,要从全国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和现有汽车工厂中,选拔一批有潜力、有钻研精神的年轻技术骨干,集中进行培训。
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国家外汇,派遣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经验。
在技术引进方面,白杨也提出了明确的策略。
他建议,初期可以先从丰田的经济型轿车和轻型商用车入手,这些车型技术相对成熟,市场需求量大,更容易实现快速量产和市场占有。
在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再逐步向中高端车型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拓展。
资金方面,拨款和娄氏贸易公司的资金支持为主。
在白杨的推动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各地符合条件的汽车制造厂,也陆续收到了来自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他们积极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技术引进和改造。
华东汽车制造厂的李国强厂长,便是其中最积极响应的一位。
他每天都会向领导小组汇报学习进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他的热情和钻劲,也引起了白杨的注意。
白杨在审阅各地工厂的汇报材料时,特别留意了李国强的汇报。
他发现,李国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却非常强。
他的汇报中,常常能提出一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这让白杨感到欣慰。
他知道,像李国强这样,扎根基层、对技术充满热情的厂长,才是推动汽车工业发展的真正力量。
在一次领导小组的内部会议上,白杨提议,将华东汽车制造厂作为首批技术引进和改造的试点单位之一。
他的提议得到了领导小组的一致同意。
很快,一份关于华东汽车制造厂成为试点单位的通知,以及第一批详细的丰田经济型轿车技术资料,便通过机要渠道,送到了李国强的手中。
当李国强颤抖着双手,打开那个厚重的保密文件袋时,他的眼睛瞬间被里面的内容点亮了。
那是一张张精密的图纸,详细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关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身等各个部件的技术参数。
这些资料,比他之前看到的战略报告,要具体、详尽无数倍!
他看到了丰田Corol(花冠)的早期设计图,看到了精益生产模式在实际生产线上的应用细节,看到了质量管理体系中每一个环节的控制标准……
李国强的心脏狂跳不止,他甚至能感受到血液在血管里奔涌的声音。
他拿起一张关于发动机缸体材料的图纸,上面标注的合金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他皱着眉头,努力理解着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数据。
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他眼中却充满了求知的光芒。
他立刻召集了厂里所有的技术骨干和工程师,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分发下去。
“同志们!看!这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先进技术!”李国强声音颤抖,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技术人员们接过资料,一个个都像捧着稀世珍宝一般,小心翼翼地翻阅着。
当他们看到那些精密的图纸和详尽的数据时,办公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阵惊呼和赞叹。
“天呐!这发动机的设计,简直是艺术品!”
“这生产流程,太精妙了!每一步都考虑得如此周全!”
“这些材料……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李国强看着他们兴奋而又带着几分茫然的表情,知道他们还需要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我知道,这些技术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是超前的。”李国强沉声说道,“但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从今天开始,我们所有人,都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些资料的学习和钻研中去!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
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厂区地图,又指了指手中的图纸:“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这些图纸上的东西,变成我们厂里,变成我们自己生产的汽车!我们要让老百姓开上我们自己造的,性能优越,质量可靠的汽车!”
李国强的话,再次点燃了所有人的斗志。
接下来的日子里,华东汽车制造厂的办公室和车间里,几乎每天都灯火通明。
……
这份来自四九城的通知,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整个工厂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李国强和他的技术团队,夜以继日地啃着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资料。
然而,这份“独家”的信任,也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华东汽车制造厂被选定为首批技术引进和改造试点单位的消息,很快便在全国的汽车制造企业中不胫而走。
彼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汽车厂,从一汽、二汽这样的老牌劲旅,到地方上的小型农用车厂,无不翘首以盼着国家汽车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下一步动作。
他们深知,一旦能够搭上这趟“技术引进”的快车,就意味着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前景,甚至是生死存亡。
一时间,各种打探消息的电话,如同雪片般飞向四九城。
领导小组的办公室电话几乎被打爆,白杨作为办公室主任,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各方的询问和“关心”。
那些电话里,有的是带着试探性的恭喜,有的是旁敲侧击地打听内幕,更有甚者,直接表达了强烈的“不解”和“不满”——为什么是华东汽车厂?
……
“老周啊,你可得替我们说句话啊!”
在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部长的办公室里,一位身材略显发福,头发已然花白的老厂长,正焦急地搓着手,语气中带着几分哀求。
他是东北某老牌汽车配件厂的厂长,与周部长是多年的老交情,也算是周部长一手提拔起来的老部下。
周部长放下手中的文件,示意秘书给老厂长倒杯茶,然后才缓缓开口:“老王,我知道你心里的想法。华东汽车厂的试点,是领导小组经过深思熟虑,综合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可不是我一句话就能改变的。”
老王厂长端起茶杯,却无心品尝,他急切地说道:“周部长,您是知道的,我们厂子虽然是配件厂,但技术底子厚啊!我们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设备也不差,要是能拿到丰田的技术,哪怕只是发动机或者变速箱的图纸,我们也能很快消化吸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我们厂子离一汽近,将来配套也方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