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又一重大突破
第二批试点工厂的遴选工作,比第一批更加细致和严格。
他们不仅仅看工厂的设备和生产线,更要与厂长、技术骨干、甚至是一线工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考察和评估,领导小组最终确定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共五家试点工厂的名单。
加上华东汽车制造厂,总计六家工厂,将成为汽车工业腾飞的先行者。
当这份最终的名单公布时,有人欢喜有人愁。
那些被选中的工厂,自然是欢天喜地,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而那些落选的工厂,则不免有些失落和遗憾。
但白杨在公布名单时,也明确表示,这六家工厂只是第一批,未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引进的深入,还会有更多的机会。
同时,领导小组也将继续关注所有有志于发展汽车工业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这份声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落选工厂的失望情绪,也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六家工厂,无疑是拿到了未来汽车工业的“入场券”,他们的命运,将因此而彻底改变。
而白杨,在完成了这阶段性的任务后,并没有丝毫放松。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技术图纸的消化吸收,生产线的改造,人才的培养,管理模式的变革……每一步都充满荆棘。
但他有信心,因为他看到了李国强和华东汽车厂技术人员们眼中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有了这份信念,再大的困难,也终将被克服。
在四九城,白杨的办公室里,灯光依旧常常亮到深夜。
他桌上的文件不再只是关于汽车技术,还多了许多关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报告。
他拿起一份关于微处理器研发的报告,仔细阅读着。办公室的灯光映照在他年轻却深邃的脸上,他知道,汽车工业的腾飞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未来,在于更核心、更基础的科技突破。
微处理器,这才是信息时代的基石,是国家工业体系能否实现质变的关键。
这份报告,虽然还停留在理论和初步实验阶段,但白杨已经从中嗅到了变革的气息。
他将报告放在一边,又拿起一份关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的资料,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夜色渐深,四九城万籁俱寂,唯有他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如同这片土地上不熄的希望。
时间进入了金秋十月,四九城的梧桐叶开始泛黄,微凉的秋风吹过街头,带来了收获的季节特有的气息。
汽车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在白杨的推动下,已经进入了有条不紊的执行阶段,六家试点工厂的改造方案陆续上报,技术资料的消化吸收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白杨的重心,也开始逐渐从汽车领域,转向了更广阔的科技前沿。
这天下午,白杨正在办公室里整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早期概念的资料,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
门被推开,走进来的是第一机械工业部周领导。
他身着一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喜悦。
“小杨啊,忙着呢?”周领导笑着走进来,语气中带着几分亲切。
白杨立刻起身,迎上前去:“周领导,您怎么有空过来了?快请坐。”
周领导摆了摆手,示意白杨不必客气,在沙发上坐下后,他端起秘书泡好的茶,轻轻抿了一口,才缓缓开口:“我今天过来,是特意向你汇报一个好消息的。”
白杨心头一动,他知道周领导素来稳重,能让他亲自跑一趟,必然是件大事。
“周领导,您请说。”
周领导放下茶杯,目光炯炯地看着白杨:“还记得你去年提交的那份关于全国矿产分布的数据模型预测报告吗?”
白杨点点头,那是他利用前世的经验和这一世所学,结合现有地质资料,通过高精度数据建模推演出来的。
当时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上去,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反馈。
“当然记得。那份报告,我当时只是根据一些零散的资料和理论推测,做了个大胆的预测。”白杨谦虚地说道。
周领导哈哈一笑,脸上堆满了褶子:“大胆?小杨啊,你这可不是什么大胆预测,简直是神来之笔啊!探测队根据你报告中划定的几个重点区域,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最近陆续传回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激动:“在西北地区,我们又找到了两处大型煤矿,储量惊人!更重要的是,在西南腹地,还发现了一处超大型的石油矿脉!初步估算,其规模甚至可能超过我们现有的一些主力油田!”
白杨闻言,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喜悦。
这无疑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又一重大突破。
能源,是工业发展的血液,这些新发现的矿产资源,将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太好了!这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白杨激动地说道,“有了这些能源储备,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就能更有底气了!”
周领导点点头,感慨道:“是啊,这可真是解了燃眉之急。现在国家经济建设正是用钱用资源的时候,你这份报告,简直是雪中送炭啊!领导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对你赞不绝口,说你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白杨谦逊地笑了笑:“周领导过奖了,这都是集体的智慧,我只是做了些微薄的工作。”
周领导摆了摆手:“行了,你就别谦虚了。这份功劳,谁也抢不走。”
他站起身,拍了拍白杨的肩膀,“我今天就是来告诉你这个好消息的。你继续忙,我还有个会。”
送走周领导,白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知道,这些矿产的发现,将极大地加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为他未来推动的各项高科技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周领导前脚刚走,办公室的门又被敲响了。
这次进来的是无人机项目组的负责人,陈工。
他四十出头,身材精瘦,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白总,您要的自杀式无人机,初样机已经出来了!”陈工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汇报。
白杨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自杀式无人机,这是他早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提出的概念,与之前用于侦察和运输的大型无人机不同,这种无人机更注重隐蔽性、速度和毁伤能力,是未来战场上的“奇兵”。
“哦?这么快就出来了?”白杨有些惊喜,他知道这个项目技术难度不小,尤其是在制导和小型化方面。
陈工兴奋地搓了搓手:“是的,白总!按照您的要求,我们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采用了最新的复合材料和微型发动机,实现了高隐身、高速度、高精度打击。虽然载荷有限,但用于打击高价值目标,绝对是战场利器!”
白杨站起身,走到陈工面前,仔细询问了几个关键技术细节。
陈工一一作答,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好!好啊!”白杨连说了两个好字,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光听汇报可不行,眼见为实。这样吧,你立刻安排,我们现在就去郊区的靶场,我要亲自看看它的实战效果。”
陈工一愣,随即大喜:“是!白总!我这就去安排!”
白杨想了想,又拿起电话,拨通了周领导的办公室。
“周领导,您还没走远吧?我这边有个新的科研成果,想请您一起去看看,可能会对国防建设有很大帮助。”白杨语气神秘地说道。
周领导那边显然也来了兴趣:“哦?什么成果?听你这么说,我可得去瞧瞧。你在哪儿?”
“我在办公室,您过来,我们一起去郊区靶场。”
不到十分钟,周领导就再次出现在白杨的办公室。他好奇地看着白杨,问道:“小杨啊,你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还搞得这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