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发年货!即将过年!
整个研究所,都因为白杨的这个新项目,而变得沸腾起来。
这份沸腾并未随着夜幕降临而消散,反而像一锅文火慢炖的汤,在每个被选中的科研人员心中持续翻滚。
他们带着满腹的疑问和无尽的憧憬,度过了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落在研究所的红砖瓦房上时,四楼会议室的灯光便已提前亮起。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紧张与期待。
被点名的二十多位科研骨干,比约定的时间更早地抵达了会议室。
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流着,眼神中闪烁着兴奋而又困惑的光芒。
王明和李刚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笔和本子,却迟迟没有落笔。
沈桦林则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会议桌中,似乎在试图从空气中捕捉到一丝关于“灵通计划”的线索。
老教授张教授则端坐在椅子上,神色严肃,但嘴角那抹不易察觉的弧度,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九点整,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白杨迈步而入,他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的军绿色外套,但今天的他,眉宇间多了一丝锐利与自信。
他的出现,让原本还有些低声议论的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牢牢地锁定在他身上。
白杨走到主位坐下,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没有急于开口,而是用一种近乎审视的眼神,将所有人的表情尽收眼底。
他看到了兴奋、疑惑、期待,也看到了几分紧张和一丝对未知的忐忑。
这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各位,昨天我提到了‘灵通计划’,并且强调了它的重要性。”白杨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今天,我将向大家详细阐述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会议桌中央,仿佛那里正摆放着一个无形的未来。
“‘灵通计划’,顾名思义,是为了实现‘灵敏的沟通’。”白杨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像重锤般敲击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弦,“它的核心,是一种全新的无线通信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通过一个便携式的终端,与他人进行语音通话。”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呼声。
“随时随地通话?便携式终端?”王明几乎是条件反射地低声重复着,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李刚更是直接瞪大了眼睛,他知道无线电技术,但那都是笨重的设备,需要固定的基站和复杂的线路。
白杨所描绘的场景,简直是天方夜谭!
沈桦林原本平静的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动容。
他脑海中飞速运转着,试图将白杨的描述与他所了解的现有技术进行匹配,却发现根本无从下手。
这完全超出了他现有的认知框架。
老教授张教授的眼镜几乎要从鼻梁上滑落,他颤抖着嘴唇,低声喃喃道:“这……这可能吗?这简直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啊!”
白杨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知道这种震惊是必然的。
在1978年,人们对通信的理解还停留在固定电话和电报的层面,无线通信更是军用或特定领域的专属。
他所提出的概念,无疑是超前了至少二十年。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白杨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但请相信我,它不仅可能,而且是未来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将这种技术,命名为‘小灵通’。”
“小灵通……”这个名字,带着一丝亲切,却又蕴含着颠覆性的力量。
“‘小灵通’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白杨没有卖关子,他拿起一支粉笔,走到会议室侧面的黑板前,边画边解释:“一部分是覆盖特定区域的无线基站,它负责接收和发送信号,并与现有的电话网络连接。另一部分,就是我们每个人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持终端’,也就是你们所说的‘便携式终端’。”
他画了一个简单的基站塔,又画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方块,示意那就是未来的“小灵通”手机。
“这个手持终端,将集成语音编码解码、无线收发、电源管理等一系列复杂功能。”白杨指着黑板上的示意图,语气愈发激昂:“它将摆脱线缆的束缚,让人们在城市中自由移动,随时随地进行通信。”
“想象一下,未来我们的城市,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部这样的‘小灵通’,无论是行走在街头,还是坐在公园里,都能与远方的亲友、同事保持联系。这将极大地提高社会效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会议室里,震惊之余,一股巨大的兴奋感开始蔓延。
白杨所描绘的未来场景,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在场的科研人员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白所长,这……这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太多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忍不住举手问道:“无线信号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电池续航、小型化、以及与现有网络的兼容性……每一样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没错,都是难题。”白杨转过身,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但正因为是难题,才有我们攻克的价值!我之所以将你们召集起来,正是因为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研究所最顶尖的精英,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攻克这些难题,去创造这个未来!”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郑重:“‘小灵通’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它更意味着国家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意味着我们不再受制于人,意味着我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这番话,彻底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激情。
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瞬间充斥了整个会议室。
他们都是科研工作者,骨子里流淌着为国奉献的热血。
“白所长,我们干!”王明猛地站了起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对!我们干!!”其他研究员也纷纷附和,此起彼伏的声音,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
白杨满意地看着众人,他知道,他已经成功地将这群最优秀的头脑,凝聚在了“灵通计划”的旗帜下。
“好!”白杨一拍桌子,声音铿锵有力,“既然大家都有这个决心,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具体分工!”
他拿起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上面详细列出了“小灵通”项目的各个子系统和技术攻关方向。
“‘小灵通’项目,我将其分为几个核心小组。”白杨指着文件,开始进行人员分配,“首先是‘无线射频与基站技术组’,负责无线信号的调制解调、收发电路设计、基站架构以及天线技术。张教授,您是无线电领域的泰斗,这个组由您牵头,王明、李刚,你们两位作为骨干,协助张教授。”
张教授闻言,立刻精神一振,他知道这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当仁不愧地应了下来。
王明和李刚更是兴奋不已,能跟着张教授和白所长一起攻克这种世界级难题,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机会。
“其次是‘数字信号处理与编码组’,负责语音的数字化、压缩编码、纠错编码以及信道编码等。这个组由沈桦林负责,他在计算机算法和数字逻辑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小刘,小赵,你们两位协助沈工。”
沈桦林听到自己的名字,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但更多的是被信任的欣慰。
他知道,这是白杨对他的极大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他立刻点头应道:“保证完成任务!”
“然后是‘电源管理与小型化组’,负责电池技术、低功耗设计、以及整个手持终端的结构设计和小型化。这个组由老陈负责,他在微电子和材料方面经验丰富。小钱,小孙,你们两位协助。”
白杨有条不紊地将所有人都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都明确了其核心职责和攻关方向。
他将整个“小灵通”系统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模块,并根据每个人的专长进行了精准的匹配。
“各个小组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保技术路线的统一和信息的共享。”白杨强调道,“我将亲自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协调各组进展,并随时为你们提供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
他环视一周,目光落在每个人身上:“从今天开始,你们的全部精力,都将投入到‘灵通计划’中。这是一场硬仗,但也是一场必胜的仗!因为我们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国家的希望!”
……
会议结束后,各个小组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然而,白杨在会议中也提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年关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