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接下来的全国计划!(第2页)
车门打开,走下来的,却不是西装革履的领导干部,而是一位位年过半百、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上布满老茧和油污的老师傅。
他们是京城各大机床厂、仪表厂、无线电厂里,最宝贵的财富——八级钳工、高级车工、特级技师。
这些人,每一个都是各自厂里的“定海神神针”,平时请都请不动。
但现在,在一机部周部长的一纸死命令下,他们被悉数“借调”了过来,组成了一支堪称豪华的“技术攻关国家队”。
周培明院士和几位研究所的副所长,早早地等在楼下,看到这些老伙计,激动得一个个上前去握手。
“张师傅!您可来了!我们那条总装线,有个传送带的精度总差那么一点,可把我们这帮搞理论的给难死了!”
“哎呀,是李总工!当年咱们一起在东北搞‘争气机’的时候,您还是个小伙子呢!快,里面请!我们有台进口的贴片机,水土不服,老是跳线,您给瞧瞧?”
这些平日里眼高于顶的国宝级老师傅,此刻脸上却没有丝毫倨傲,反而带着一种临危受命的凝重和兴奋。
他们都是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走过来的,最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含义。
灵通一天卖了二十亿的奇迹,他们昨天也听说了,这让他们打心底里感到自豪和骄傲。
能为这样的项目出一份力,是荣誉!
白杨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静静地看着楼下这热火朝天的一幕。
工程队是建设部的,老师傅是一机部的,远处开来的、满载着聚碳酸酯原料的卡车,是化工部的……
他昨天晚上打出去的那些电话,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转化成了雷霆万钧的实际行动。
而这,仅仅是生产端。
在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也已悄然打响。
邮电部,作战指挥室。
这里的气氛,比昨天销售时还要紧张。
巨大的全国地图上,除了京城、沪市、羊城三个点被标红之外,一片空白。
罗为民部长双眼布满血丝,他已经一夜没睡,嗓子也喊哑了。
“第一勘探队出发了没有?”他对着电话大吼。
“报告罗部长!由部里总工程师带队的第一勘探队,共计三十五人,已于今天凌晨五点,乘坐专列南下,目标——中原核心城市群!预计三天内完成郑州、武汉、长沙三市的基站选址和信号覆盖初步测绘!”
“第二队呢?”
“报告部长!第二队,目标东北!由副总工带队,直飞沈阳!他们将负责东三省的基站网络规划!”
“第三队!西南!”
“第四队!西北!”
一道道指令发出,一队队由最精锐的通讯工程师、测绘专家、结构力学专家组成的勘探小组,带着最先进的经纬仪、电磁频谱分析仪和大量的图纸资料,从京城出发,奔赴全国各大区。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为小灵通信号基站的全国性铺设,当好开路先锋!
选址,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
基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要考虑到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密度、未来的城市规划,甚至要计算不同季节大气湿度对信号衰减的影响。
每一个基站的位置,都必须经过周密的计算和实地勘测,才能确定下来。
这需要海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与地方的电力、城建、土地等无数个部门进行协调。
这是一项无比庞大而又艰巨的工程。
在白杨的计划里,这本该是分阶段,用一到两年的时间,从容完成的。
但现在,市场的狂热,将这个时间表,极限压缩了。
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织就一张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无线信号网络。
“给所有勘探队发电报!”罗为民站直了身体,对着话务员下达命令,“告诉他们!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工程勘测,这是一场战争!一场我们邮电系统,为国家高科技产业攻城略地的战争!我给他们的时间,不是三个月,也不是一个月!”
他伸出两根手指,斩钉截铁地说道:“两个星期!两个星期之内,我必须在地图上,看到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基站布点方案!谁完不成任务,就地免职!”
整个指挥室,鸦雀无声,只剩下电报机滴滴答答的声音。所有人都被罗部长这股破釜沉舟的气势给镇住了。
他们知道,一场通信领域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了。
……
上午十点,一辆红旗轿车平稳地驶入了已经变成大工地的710所。
罗为民风尘仆仆地从车上下来,顾不上擦一把额头的汗,直奔白杨的办公室。
“白所长!”
一进门,罗为民就大步流星地走到白杨面前,激动地握住了他的手。
“你都看到了吧?外面!生产线已经动工了!我这边,勘探队也全都派出去了!你放心,我们邮电部,绝对不拖后腿!”
白杨微笑着请他坐下,亲自给他倒了杯水:“罗部长,辛苦了。坐下说。”
罗为民摆了摆手,哪里坐得住。
“白所长,昨天回去之后,我跟部里的同志们开了一夜的会。我们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今天我来,就是专门向你汇报我们的工作计划,也是来立军令状的!”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报告纸,摊在白杨的办公桌上。
“白所长,你请看。这是我们连夜制定的‘长城计划’!”罗为民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我们的目标是,以京城、沪市、羊城为三大基点,向全国辐射!我们争取,在三个月之内,完成所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沿海重要开放城市的信号塔建设和网络开通工作!”
三个月,覆盖全国核心城市!
这是一个极其疯狂的目标。
要知道,即便是后世的3g、4g网络建设,要达到这个覆盖率,也需要以年为单位的时间。
而在1979年,用如此原始的设备和手段,要在三个月内完成,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白杨看着罗为民那张写满决心的脸,却知道,他不是在说大话。
“这还只是第一步!”罗为民的情绪更加高昂,他指着地图,划出了一个更大的圈。
“在完成核心城市覆盖后,我们将立刻启动第二阶段计划!从城市,走向广大的地市、县城!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三年之内,建成一张东起沿海,西至xj,北抵漠河,南达海南岛的,全国性的无缝移动通信网络!要让我们国家,在移动通信领域,一步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要让全国人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三年,通全国!”
这六个字,罗为民几乎是吼出来的。
他的眼中,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独有的光芒。
那是一种为了一个宏伟目标,可以燃烧自己一切的信念之火。
白杨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
他能感受到罗为民以及他背后整个邮电系统被激发出的巨大热情和责任感。
小灵通的成功,就像一针强心剂,让这些在通信领域默默耕耘了数十年的老邮电人,看到了毕生追求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等到罗为民说完,办公室里安静了下来。
白杨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全国地图前,目光缓缓扫过那片广袤的疆域。
罗部长的计划,宏大而又激动人心。
但在白杨的脑海里,浮现出的,却是一张比这更宏大,更深远的蓝图。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孤立的、用于打电话的信号塔。
他看到的,是未来。
他伸出手,指尖轻轻划过地图上的主要城市,仿佛在连接一条条看不见的线。
京城、沪市、羊城、武汉、成都、西安……
这些点,在罗部长的计划里,是信号覆盖的中心。
而在白杨的视野里,它们将是未来国家信息骨干网络的核心节点。
这些信号塔,现在传输的是模拟的语音信号。
但它们的物理基础——铁塔、机房、供电系统、光纤预留管道(这是白杨在设计之初就强制要求加入的),却为未来的数据传输,打下了最坚实的地基。
他仿佛已经看到,在几年之后,当计算机技术取得突破,当他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这个国家时,这些遍布全国的信号塔,将摇身一变,成为数据交换的基站。
无数的计算机,将通过这张“天网”,连接在一起。
信息,将不再是昂贵的、被少数人垄断的特权。它将像水和空气一样,流淌到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学生,可以在偏远的山区,通过网络,看到京城名校的公开课。
一个农民,可以在田间地头,通过网络,查到最新的农产品价格和种植技术。
一个工厂,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客户,实时共享设计图纸和生产数据。
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真正意义上“天涯若比邻”的时代,将在这张由小灵通信号塔构筑的网络之上,轰然降临。
这,才是白杨真正的野心。
小灵通的销售奇迹,二十亿的回笼资金,都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子。
他真正的目的,是借着小灵通这股东风,以一种“国家工程”的名义,用举国之力,提前二十年,为中国铺设好通向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
“罗部长,”白杨转过身,目光深邃而又明亮,他看着罗为民,一字一句地说道,“你的计划,很好。但我希望,能更好。”
“在所有信号塔的建设标准里,我要求,必须加入一条:所有主干线路,必须同步铺设我们710所最新研制的光纤电缆。哪怕现在用不上,也要把它埋下去。”
“因为,我们今天建的,不只是一张电话网。”
白杨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钉子,深深地钉进了罗为民的心里。
“我们是在为这个国家,搭建未来三十年信息时代的骨架与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