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鸟2023 作品

第453章 新的系统奖励到位了!(第2页)

 

他用手抚过车身流畅的腰线,感受着那平滑的漆面;他拉开车门,听着那“砰”的一声沉稳而厚重的关门声,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声音,就对味了。”他赞许道。

 

“李国梁同志,”周领导看向一旁紧张得手心冒汗的总工程师,“你来给我介绍介绍。”

 

“是!领导!”李国梁向前一步,立正站好,像个即将接受检阅的士兵。

 

他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引擎盖,开始了他早已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的介绍。

 

“报告领导,‘东风-1型’搭载的是我们自主生产的1.8升直列四缸发动机,采用了顶置凸轮轴和多点电喷技术,最大功率可以达到95马力,峰值扭矩145牛·米。匹配的是五档手动变速箱……”

 

李国梁的语速很快,但吐字清晰,一连串的数据从他口中流出,没有丝毫的停顿。

 

这些数据,在当时国内的汽车工业领域,不亚于天方夜谭。

 

它已经完全超越了老旧的“老上海”,甚至比一些进口的东欧车,性能还要优越,几乎达到了九十年代初合资桑塔纳的水平。

 

“……经过初步测试,百公里加速时间在14秒左右,最高时速可以超过150公里,而百公里综合油耗,我们控制在了8升以下!”

 

周领导静静地听着,眼神越来越亮。

 

“自主化率呢?”他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报告领导!除了少数几个传感器和电喷模块的核心芯片需要进口,其余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身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二!”李国梁挺起胸膛,骄傲地回答。

 

“好!”周领导重重地拍了拍李国梁的肩膀,“年产量能到多少?”

 

一旁的王建业立刻接话:“报告领导!配套的新生产线已经完成调试,第一年,我们有把握完成一万五辆的生产任务!三年内,经过磨合和优化,年产量可以稳定在五万辆以上!”

 

五万辆!

 

这个数字,让周领导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正灿烂的笑容。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公务用车、生产用车,将可以摆脱对进口的依赖。

 

这意味着,一个庞大的,能够带动上下游无数产业的汽车工业,即将拔地而起!

 

“干得不错。”周领导没有再多说,只是又看了一眼那辆充满力量感的轿车,然后转身对王建业说,“后续的生产和质控,一定要抓好。这第一炮打响了,后面的仗,更要打得漂亮。”

 

“请领导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王建业等人齐声应道。

 

周领导的考察来得快,去得也快。

 

他没有参加厂里准备的接风宴,只是在食堂简单地吃了个工作餐,便踏上了返回四九城的路。

 

……

 

两天后,四九城,一机部。

 

周领导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来自华东厂的,更为详尽的资料。

 

里面有“东风-1型”的最终成本核算,以及市场定价建议。

 

“建议零售价:18.2万元。”

 

周领导看着这个数字,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十八万,在这个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

 

如果不是前阵子小灵通那火爆的场面,恐怕他也会觉得这个价格,过于高昂。

 

但现在,他明白这车的首批目标用户,不是普通百姓。

 

它的定位,是替代那些昂贵且配额有限的进口轿车,成为各级机关单位、大型国企的“工作母机”。

 

“叮铃铃……”

 

桌上的内部电话响了。

 

“领导,发改委和商业部的同志来了,想跟您沟通一下关于‘东风-1型’的首批配额问题。”

 

周领导拿起电话,沉稳地说道:“让他们进来。”

 

很快,几位干部走了进来,手里都拿着厚厚的文件夹。

 

“周领导,我们这边,光是部委和省级单位的申购单,就已经超过三千辆了!”

 

“我们商业部这边,几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国营公司、外贸公司,还有一些刚刚冒头的民营企业家,也递交了购买意向书,点名就要‘东风-1-型’,价格高点都不怕!”

 

“是啊周领导,这车还没正式发布呢,就已经火成这样了。第一年的五千辆,怕是根本不够分啊!”

 

听着众人的汇报,周领导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知道,这盘棋,走活了。

 

当时试点有六个厂子,现在才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估摸着接下来几个厂子,也差不多了。

 

……

 

就在华东厂的庆功会和部委的协调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这一切的源头,白杨,却对此一无所知。

 

此刻的他,正身研究所里。

 

这里没有喧嚣,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他穿着一身简单的白大褂,正俯身在一张巨大的绘图桌前。

 

桌上铺着一张半透明的硫酸纸,上面是用精密的绘图铅笔绘制出的,无比复杂的集成电路布线图。

 

对于三亚那座为他而建的豪华疗养院,他只是在最初提了一个“希望团队能有个安静、舒适、能看到海的地方”的需求,之后便再也没有过问。

 

对于当初提议的汽车产业链,他更是早已抛之脑后。

 

在他看来,拿出那套技术图纸,就像是解开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解完之后,他的兴趣自然就转移到了下一道更难的题目上。

 

此刻,他正在攻克的,是光刻机核心物镜组的设计。

 

这是一个比汽车发动机要复杂上百倍的挑战。

 

他时而眉头紧锁,在草稿纸上飞快地进行着繁复的光路计算;

 

整个房间里,只有铅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就在他刚刚完成一个关键透镜曲率的计算,准备落笔的瞬间,一个冰冷的,不带任何感情的机械合成音,毫无征兆地,直接在他的脑海深处响起。

 

【叮!】

 

白杨的右手,猛地在半空中停住了,笔尖距离图纸,只有不到一厘米。

 

来了。

 

他对此并不陌生。

 

【检测到“东风-1型”轿车项目已成功进入量产阶段。】

 

【关键节点事件评估:自主中级轿车产业链初步形成,极大提振了民族工业自信,对交通运输、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相关领域产生深远正面影响。】

 

【综合评定:对国运产生“小幅度”积极改变。】

 

【开始发放宿主贡献度奖励……】

 

白杨缓缓闭上了眼睛,神情平静,似乎只是在聆听一段普通的汇报。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次这种声音的响起,都意味着一次巨大的飞跃。

 

【奖励发放中……】

 

【恭喜宿主,获得“液态金属冷却法”核心技术资料包。】

 

下一秒,一股庞大到难以想象的信息洪流,如同决堤的江海,瞬间冲入了他的脑海!

 

那不是简单的文字或图片,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知识灌输。

 

从液态金属的定义、分类,到镓基、铋基等不同合金的物理化学特性;

 

从最基础的理论模型,到复杂的材料合成公式、提纯工艺;

 

再到具体的应用设计图——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无泵循环散热系统、用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托卡马克”装置的包层冷却方案、甚至还有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热端部件的主动式散热蒙皮……

 

无数精妙绝伦的设计、匪夷所思的构想,以及完整到令人发指的工艺细节,在他脑中逐一展开,并被他的大脑以超乎寻常的速度理解、吸收、融会贯通。

 

整个过程,只持续了短短十几秒。

 

当那股信息洪流退去,白杨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的眼神,变得比之前更加深邃,仿佛蕴藏着一片星辰大海。

 

液态金属冷却……

 

白杨的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查的弧度。

 

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

 

他正在为光刻机巨大的发热量和散热问题而头疼,系统就直接送来了终极解决方案。

 

而且,这何止是解决了光刻机的散热问题。

 

这项技术,对于即将起步的计算机产业、对于国家长远规划的核能战略,甚至对于更遥远的航天事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他拿起桌上那杯凉透了的白水,一饮而尽。

 

冰冷的液体滑过喉咙,让他因为接收庞大信息而有些发热的大脑,瞬间清醒了许多。

 

他没有丝毫的迟疑,将那张画了一半的光刻机物镜组图纸,小心翼翼地卷好,放到一旁。

 

然后,他从旁边抽出了一张全新的,更大的空白图纸,重新铺在桌上。

 

他拿起铅笔,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和停顿,手腕稳定而有力地在图纸上移动起来。

 

一条条流畅的线条,一个个精准的符号,迅速在白纸上浮现。

 

他画的,不再是光学组件。

 

而是一个结构异常复杂、管道纵横交错的,前所未有的循环散热系统的核心泵体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