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 作品

第0877章 假节

后汉时,曾极力反对大将军邓骘放弃凉州主张的虞诩,曾担任武都太守,抵御羌人。

 

他亲自主持了开凿祁山道水运工程。

 

这个工程,从沮县始,至下辩止,烧石翦木数十里,开漕船道,最终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

 

整个武都也因此受益,从一万户左右居民,两三年功夫就激增到四万户。

 

大汉丞相领军北伐陇右时,曾亲自勘察了一圈虞诩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然后给大汉天子小胖子写了一封信:

 

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

 

意思就是祁山到沮县这五百里,有民万户,我光看这一路上的坟头,就知道当年他们有多富裕了。

 

大汉取得陇右之后,大汉想要加强陇右与汉中的联系,兴汉会想要加大对陇右的运输量。

 

两者一拍即合,兴汉会出技术出粮出钱,大汉出人,大力开拓和维护祁山道,同时重新拓宽水道,疏通堵塞之处。

 

因为有南乡工程队这种专业团队,施工质量和速度比起虞诩那个时候,不知提高了多少。

 

这些年下来,祁山道路面不但宽了许多,同时也平坦了许多,水道往来的船只更是日渐繁忙。

 

整个祁山道,不但已经建起了足够多的邮驿,甚至还有不少客舍,为往来的商旅提供食宿。

 

按往年的惯例,从汉中到陇右的祁山道,要到三月才会开始繁忙起来。

 

但今年有些例外,才进入二月,祁山道上的运输马队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滇马脖子上铃铛,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悠扬地在祁山道上回响。

 

祁山道的尽头,就是祁山。

 

祁山山脉位于西汉水北侧,俯瞰西汉水,延绵六十余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势控蜀地与陇右咽喉。

 

这里有卤城、有木门道等险要之地。

 

西汉水穿过武都郡的重重秦岭,在这里离开山区,进入平原。

 

这个位置,后世有个名字,叫川口,即川人出口。

 

在这个关口,突兀地耸立着一座土山,好似半空飞来一样,显得特别醒目,这就是祁山堡。

 

在祁山堡正对着的山顶,还有利用祁山山脉筑成的各个坞堡,与祁山堡成犄角之势。

 

出了川口,就是西县。

 

可以说,若是大军自汉中而来,祁山堡不但有地利,同时背靠着西县的人和。

 

若不是第一次北伐时的出其不意,同时还有冯鬼王麾下工程营的支持,祁山堡坚守下来,根本不成问题的。

 

这也是为什么陇右之战时,诸葛老妖一直徘徊在西县的原因之一。

 

西县不但可以支援北上的大军,同时还可以随时经祁山堡回头,策应武都,以防魏军从散关走故道入武都,断北伐大军后路。

 

二月的西汉水,水量虽然不算太大,但行船也已足够。

 

李明站在船头上,看着两百步远之外的祁山堡,如同一只蹲踞的猛虎,对西汉水和祁山道眈眈而视。

 

虽知祁山堡上看着这边的,是大汉将士,但李明感觉心里头还是有股沉重的压抑感。

 

船舱里又走出一个人,正是在汉中认识的马田。

 

他站在李明身后,感慨地说了一句:“险要之地啊!”

 

看向祁山堡对面山头的李明没有回头,开口道:

 

“此等险要之地,丞相上陇时,也不知是怎么打下来的?”

 

“听说那时魏贼根本就想不到丞相会领军北上,再加上冯刺史早有准备,所以才攻下来的。”

 

冯刺史么?

 

李明默然。

 

这一路过来,听到与冯刺史的消息已经太多了。

 

比以前那些年所听到的消息都要多。

 

因为作为李家大房的底层,以前的他不需要操心那么多。

 

更何况,蜀地平原这一片,冯鬼王根本没有折腾太多。

 

他折腾的是汉中,是南中,是越巂,是陇右,是凉州……

 

一直呆在广汉郡乡下庄园的李明,得到冯鬼王的信息,自然也是被过滤了一层又一层。

 

直到他从李家的庄园走出来,才明白“冯刺史”这个称呼,代表着什么。

 

也许是到了关口,般只开始慢了下来,放眼向前望去,乌泱泱的全是船只。

 

就连旁边的祁山道陆路,人嘶马叫的,煞是热闹。

 

“船夫,这还有多久才能过去?”

 

马田是个能放得下身段的人,这一路上,他有好几次就蹲在船头,与船工聊天。

 

船工是个满脸皱纹的汉子,来自巴东郡,听说先帝伐吴那年,还给大军运过粮。

 

后来先帝大败,船工也没了活计,全家差点活不下去。

 

幸好大汉与吴国之间又有了往来,最后这才没把自己全家卖到大族的庄园里去。

 

再后来,吴国往大汉运粗糖,大汉往吴国运毛料,往来越来越多,船工的日子也跟着好起来。

 

本来说要把船给自家儿子掌管,哪知兴汉会得知他操船技术不错后,又出了让他无法拒绝的大价钱,让他重新出来操船。

 

不过这一回,他操的不是自己的船,而是兴汉会的船。

 

而且不再是从巴东郡去荆州,而是往来于西汉水。

 

这几年来,他不但和其他人一起,探测西汉水的水道,有时还要测试新船。

 

听说这新船,还是丞相亲自做的,被叫作流马,也不知是不是真的。

 

至于平日做的最多的,就是要带一些新手,教会他们如何在急流里行船。

 

累是累了些,但到了年尾,到手的钱粮,一年能比得过他以前六七年的总和。

 

最重要的是,只要他干满三年,家里就可以送一个孩子去陇右,要么去越巂,那里有学堂,让孩子识字读书。

 

日子有了盼头,腰就不自觉地直了,嗓门也大声起来:

 

“这位先生,今年不比往年啊!小的在这里行船以来,就从没见过二月就有这么多船的。”

 

“最多也就是着急往来陇上和汉中的官府中人,哪像现在?更别说路上的那些马队。”

 

“去年这路上马队最多的时候,都比不上现在的一半……”

 

船工所带的徒弟里,有两个是识字的小郎君,听说还在学堂里念过书。

 

当时还经常问他从蜀地去荆州的大江水路,与西汉水有什么不同。

 

然后去年年底的时候,那两个小郎君就说自己要去巴东郡那边,跟别人学如何在大江里行船。

 

至于为何他们进学堂读书后,还要来学行船,船工也曾很是奇怪。

 

后来才知道,据说这是学堂山长的安排。

 

只要他们学会了在大江里行船,以后就有机会在军中当校尉。

 

这一点尤其让船工羡慕。

 

同人不同命啊!

 

都是行船的,自己就只能被人家吆来喝去。

 

别人就有机会当将军。

 

船工想着,若是自家的孙儿当真能入学堂,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怀着这样的心思,船工没少与那两个小郎君套近乎。

 

他不知道什么叫山长,但因为那两个小郎君的关系,他也知道称那些有学问的人为先生。

 

光是这一个称呼,他就觉得自己也沾上了学问的气息。

 

听到船工在絮絮叨叨地说话,马田和李明对视了一眼,两人眼中都有些担忧之色。

 

按理说,漕运比起陆运,不但运量大,而且损耗更是要少数倍乃至近十倍。

 

可是现在开始漕运的时间不但比去年提前,甚至马队数量也是暴增,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凉州的粮食问题,恐怕远不止传闻中的那么简单。

 

就是不知道传闻中那位敛财无双的冯鬼王,究竟有没有能力解决凉州粮食问题?

 

怀着这样的心思,在祁山堡下等了一天,终于过了祁山关口,来到西县。

 

从重重山险来到平原,视野豁然开朗。

 

但没有了秦岭的阻挡,二月的陇右,仍是有不少的寒意。

 

去年冬日里的那一场白灾,陇右虽说比不上凉州严重,但同样也受到了波及。

 

不过因为冯刺史这些年经营陇右的缘故,陇右底子要比凉州厚实得多。

 

至少就羌胡来说,他们的食物来源,已经不仅仅是草场里的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