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大理
马车沿着青石板路辘辘而行,不多时便到了东门桥。二人下车后缓步上桥,只见桥上灯火点点,小贩们支着摊子叫卖,有卖糖人的、卖灯笼的,还有算卦的先生,好不热闹。方裕同踱到桥栏边,望着桥下近乎干涸的水阳江,一时竟看得痴了。
林彦秋也不言语,只静静侍立一旁。晚风拂过,吹动方裕同的灰布直裰下摆。良久,老人才幽幽叹道:"约莫三十年前,老夫就是在此处登上一叶扁舟,顺水阳江而下,而后辗转求学的。"他的目光越过枯涸的河床,仿佛穿透了悠悠岁月。
林彦秋不知方裕同此刻心中所想,顺着话头道:"晚辈幼时,约莫六七岁光景,每逢雨季便要防洪筑堤。后来上游修了堤坝,水患是没了,这水阳江却也渐渐干涸了。"
方裕同抚摸着斑驳的石栏,长叹一声:"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啊。当年李太白游历桐城,曾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句。如今明镜湖早已湮没,两水也只剩这浅浅的水阳江了。"
林彦秋正欲接话,忽见远处人影绰绰,几个穿着皂衣的差役若即若离地跟着。他不由苦笑道:"方叔,看来咱们该回去了。这趟怕是逛不尽兴了。"
方裕同捋须笑道:"人生之道,本就得失相随。老子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先贤早将这番道理说尽了。进退取舍,不过一念之间。"
这番话触动了林彦秋心事。他望着江面道:"当年在岳麓书院求学时,常思量将来如何。如今回到桐城,终日案牍劳形,反倒无暇细想。方才听您一说,不禁思忖,待我垂暮之年,独坐庭前回忆往事时,会不会有虚度此生之叹?"
方裕同闻言一怔,随即朗声笑道:"此问太过深奥,倒像是两位隐士在论道了!"笑声惊起桥头几只栖息的寒鸦。
林彦秋也展颜笑道:"其实这等人生大义,自春秋诸子便开始探讨。说来可笑,人因善思而超然万物,却也因多虑而自寻烦恼,岂不正应了杞人忧天之典?"
方裕同被这话逗得再次开怀,宽大的衣袖在晚风中猎猎作响:"走吧走吧,再不回去,怕是要劳烦那几位差爷来'请'我们了。"说罢指了指远处徘徊的官差,二人相视一笑,转身朝驿馆方向行去。月光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青石板上,随着步伐轻轻摇曳。
林彦秋拱手作了个"请"的手势,二人缓步下桥。此时一辆黑漆平顶马车悄然停在路边,方裕同的师爷恭敬地立在车旁,轻轻掀起青布车帘。
登车后,方裕同抚膝叹道:"与贤侄畅谈甚快,比你那寡言少语的父亲强多了。说来惭愧,不知从何时起,我与你父亲见面时,总要端着架子说话,明明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事,偏要拐弯抹角地讲,仿佛不如此就不显持重似的。"
方裕同谈兴正浓,林彦秋含笑接道:"记得儿时在巷弄里,邻里相见总要问'用饭了不曾'。如今在衙门当差,同僚见面却都问'近来可忙'。有人明明案牍堆积却说'不忙',有人终日闲坐偏道'忙得很'。这官场真是个怪地方,一个人若真说不忙,反倒显得他不得重用了。"